云迹科技IPO与时间赛跑:三年亏损8亿,18.7亿对赌压力高悬

博望财经宁成缺2025-04-09 18:45 大公司
云迹科技“背水一战”

在创投圈,朱啸虎那句“人形机器人只会翻跟头”的犀利批评余音未散,众人还在思索机器人行业前路几何时,一家企业却如利刃破竹,硬生生在资本的铜墙铁壁上撕开一道口子。

这家企业就是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它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按18C特专科技公司规则在主板挂牌上市,剑指“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

云迹科技背后星光熠熠,腾讯、阿里、携程、联想等巨头皆在其股东名单中。历经8轮融资,累计金额超12亿元,最后一轮估值高达41亿元,足见资本对其的青睐。

但云迹科技也有个明显的短板,那就是收入严重依赖单一场景,酒店场景的收入占比高达83%,是个不折不扣的“偏科生”。

与此同时,持续亏损、商业化困局,再加上创始团队的“撤退”,这些问题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这家备受资本追捧的明星企业,如今正站在商业价值与技术理想的关键十字路口。

01

资本热捧、技术赋能与广阔赛道下的酒店机器人龙头崛起

资本的热捧并非空穴来风,云迹科技凭借自身构建的技术壁垒:拥有多达979项专利,参与制定了26项行业标准,研发投入更是常年占据营收的40%以上。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云迹科技的营收情况也颇为亮眼。2022年、2023年、2024年,公司的营收分别为1.61亿元、1.45亿元、2.45亿元。

收入主要来源于机器人及功能套件和AI数字化系统两部分。其中,2024年机器人及功能套件的收入达到了1.89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77.2%;而AI数字系统的收入则为5588万元,占营收的比例为22.8%。

自成立以来,云迹科技就不断推陈出新,已经成功推出了“润”系列、“格格”系列和“UP”系列三代机器人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技术先进,而且市场反响热烈。

在利润方面,云迹科技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毛利分别为3927万元、3916万元、1.06亿元;毛利率则分别为24.3%、27%、43.5%。

酒店一直是云迹科技机器人产品的主战场。从2022年至2024年,酒店场景为公司贡献了70.1%、95.1%和83.0%的营收。单论酒店场景的话,云迹科技无疑是行业中的佼佼者。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以2023年中国酒店场景收入计算,市场前五大玩家累计瓜分了27.6%的市场份额,其中云迹科技一家就占去了12.2%。

截至目前,云迹科技的产品已经覆盖了万豪、希尔顿、洲际、凯悦、温德姆、锦江、亚朵等全球知名酒店集团。至2024年底,云迹科技更是在全球3万家酒店部署了自家的机器人产品。

据官网信息,云迹科技已落地全球30000多家酒店、医院、工厂、公寓、楼宇等场景,业务涵盖中国、中东、美洲、韩国、日本、泰国等国家和地区。2024年全年,其机器人智能体完成了超过5亿次服务,行走了2033万公里。

资本的热捧,加上云迹科技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赛道前景,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长为估值40.8亿的酒店机器人龙头。

02

亏损困局下,IPO 成“续命”独木桥?

早在2022年2月,云迹科技便踏上了上市征程,将目标锁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并与中信证券订立了辅导协议。

然而,到了2025年3月,双方经协商一致,终止了这份辅导协议。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云迹科技并未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任何上市申请。

云迹科技放弃科创板,转而寻求在港交所上市,在招股书中它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港交所作为在国际上备受认可且声誉良好的证券交易所,能够为云迹科技搭建一个进入国际股票市场的优质平台。

而且,在港交所上市有助于提升云迹科技在国内以及海外市场的品牌知名度,港交所完善且透明的企业管治结构,也有利于云迹科技与国际商业伙伴开展业务合作。

不过,深入剖析后会发现,更为真实的原因或许和港交所18C新规有关。该新规允许未盈利的科技公司上市,而云迹科技过去三年的财务状况恰好契合这一“宽容”机制。

从数据来看,2022 - 2024年,云迹科技累计亏损高达8.15亿元,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超8亿元。仅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45亿元,却净亏损1.8亿元,且亏损收窄速度远低于预期(2024年仍亏损1.85亿元)。

与此同时,云迹科技收入结构单一,收入结构单一的问题十分严重,过度依赖酒店场景。在2022 - 2024年期间,酒店场景的收入占比一直在80%左右,而医疗、楼宇等新场景的收入占比不足20%。

在技术层面,云迹科技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其AI算法与闭环学习系统尚未形成差异化壁垒,而研发投入占比却出现了大幅下降。2022 - 2024年,云迹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为6780万元、6940万元和5740万元,占营收比重从42.0%、47.8%骤降至23.4%。

截至2024年末,其研发团队仅有66人,只占员工总数的27.6%。如此低的研发投入占比和研发人员占比,很难让云迹科技在行业中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云迹科技的核心专利集中于硬件结构,高昂的硬件成本、研发、制造与维护成本,导致出现了“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尴尬局面。

03

与时间赛跑,云迹科技IPO生死局

在服务机器人赛道,竞争已呈白热化态势。

云迹科技虽在国内市场凭借12.2%的市占率占据领先地位,但猎户星空、擎朗智能、九号机器人等企业也在该领域深耕细作,对其市场地位虎视眈眈。

为提高自身竞争力,云迹科技不得不采取降价策略。以“格格”系列机器人为例,其销量从2022年的1326台增长至2024年的6358台,然而平均售价却从2022年的26800元下降至2024年的20900元。

实际上,云迹科技机器人价格整体呈下降趋势,“UP”系列机器人价格降至2.23万元,“润”系列机器人售价更是低至1.31万元。

云迹科技解释称,平均售价下降是公司自愿下调价格,目的是将降低原材料及组件成本以及提高成本效率的益处传递给客户。但这一降价行为虽保住了产品的销量和市占率,却也反映出云迹科技在技术、品牌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溢价能力。

此外,云迹科技还面临着严峻的现金流挑战。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的现金储备仅1.06亿元,却需面对高达20.1亿元的流动负债,其中18.7亿元为赎回负债。

招股书附录中的会计师报告显示,根据2025年3月订立的补充协议,赎回权于云迹科技首次向港交所提交申请日期前一日暂停,若上市申请被撤回或拒绝,或首次向港交所提交申请后18个月内未完成,赎回权将恢复;若云迹科技通过港交所的资格审核,赎回权将自动到期。这意味着云迹科技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市,否则将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

股权变动情况更是为云迹科技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招股书披露,早期投资人海航创投于2023年清仓退出,创始人支涛、胡泉等核心团队在IPO前多次减持。

通常情况下,创始团队会在上市前增持股份以显示对公司的信心,而云迹科技核心团队的套现离场行为,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想,也让市场对云迹科技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担忧。

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19年至2023年,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规模由15亿元增加至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7%,预计2028年将达到97亿元,2023年至202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6.5%。

然而,当市场穿透招股书的数字表象,云迹科技的资本征途已然演变为一场与时间竞速的生存游戏。

若港交所绿灯迟迟未亮,那高达18.7亿的赎回负债便会如巨石般无情压来,瞬间吞噬本就脆弱的现金流。届时,技术迭代计划将因资金短缺而停滞,市场拓展步伐也会被迫放缓,甚至搁浅。

留给云迹科技的时间不多了。

【本文为博望财经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博望财经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并注明来源博望财经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博望财经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