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井喷式增长!谁能抓住“机会2025”?

猎云精选孙媛2025-01-03 15:53 大公司
开年,李彦宏发出AI第一声。

李彦宏,发出2025 AI第一声。

2025年1月1日,是百度成立25周年,也就是这天晚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发出一封全员信。

信中写到,多年来,百度一直将超过20%资金投入研发,并不遗余力地尝试把最前沿的技术产品化,让更多人从中受益,只有规模化的应用,才能让技术发挥价值。“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实践表明,重大的技术突破,颠覆式的创新往往是规模化应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同时李彦宏坦言,走在技术的最前沿也意味着百度要冒更大的风险,而AI领域的竞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技术迭代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百度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但他坚信,大模型赋能的AI原生应用正在各行各业各种场景迅速普及,将在2025年继续井喷式增长,他更是对2025年充满期待,百度在2023、2024年种下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不断获得市场的验证和认可。

李彦宏的内部信,一言以蔽之。

那就是,他预判2025年AI应用会“井喷式增长”,而颠覆式的创新是规模化应用的结果,百度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生产力,将坚定地在AI技术上探索创新,打好这场AI持久战。


2025年AI应用井喷式增长

百度已抢占商业化


事实上,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兴起的近两年,业内普遍关心AI应用的爆发时间。但从任何高科技行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但凡应用要爆发,就离不开“降本”这一要素。

参考光伏行业,早期光伏技术由于成本高昂,难以推广,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成本显著下降,光伏发电变得可用,而应用又会推动技术的进一步迭代创新。

AI应用亦是如此。

模型价格决定了应用使用成本,因为用户使用应用会调用大模型,需要消耗Token,而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成本高,API的调用成本就会高,从而限制企业用户、开发者的应用开发步伐。

这就迫使百度等大模型厂商,一方面要不断迭代大模型,在百模大战中以能力胜出;另一方面要降本提效,通过模型机构优化、分布式推理和混合调度等手段进行优化、大幅压缩成本,来不断降低API调用价格,推动应用兴起。

这些,是大模型让AI应用实现井喷式增长的前提。而李彦宏预判,2025年AI应用“井喷式增长”,也有端倪可循。

今年5月,大模型初创公司和云计算厂商就掀起一轮“价格战”,纷纷调低面向B端市场的大模型API调用费用,包括百度智能云、阿里云、字节跳动旗下的火山引擎、腾讯云等几家主要云厂商都把旗下主力模型价格降低了90%以上。

其中,百度文心大模型更是在降价之外,还扔出了两款主力模型ENIRESpeed、ENIRELite全面免费的“王炸”,一系列动作之下,去年四季度,百度文心大模型的调用次数增长呈现加速态势。

8月,Token调用量是5月的4倍以上;到了11月,API日均调用次数为15亿次,是2023年12月的30倍,今年9月的2倍以上。

这些数据,有力佐证了大模型的价格对AI应用爆发时间的影响。

而就在李彦宏的内部信发出前,拼大模型“全网最低价”在12月又卷土重来,而降价不止,势必会提速应用端的持续引爆,实现AI“规模化应用”。

而且,其中有一个积极信号已经出现。

随着企业AI试错成本大幅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愿意尝试在企业软件中部署AI应用。而新增的AI功能可以按API调用量、Token消耗量付费,用以提升原有企业软件产品的用户黏度、付费效率。

体现到百度这边,AI规模化应用已经在B端起势。

今年11月,李彦宏曾透露,百度智能云已经拥有中国最大的大模型产业落地规模,一半以上的央国企以及很多的民营企业,都在联合百度智能云进行 AI 创新。

从2024年1-11月份金融机构发起的大模型相关采购中标项目来看,李彦宏所言不虚。百度以 40 个中标项目数,2.74 亿元的中标金额,覆盖 7 个行业,位于所有厂商之首。

截至11月初,百度文心大模型的日均调用量已经超过 15 亿,相较一年前首次披露的 5000 万次,增长约 30 倍。目前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已经帮助客户精调了3.3万个模型、开发了77万个企业应用,且数据还在快速增长。

而云+大模型正成为B端应用落地的最佳模式,模型精调的数量正反映了大模型与产业结合的深度。

目前,百度智能云已经在能源、电力、制造、金融、交通、政务、互联网、教育、电商等数十个行业、几百个场景中落地大模型应用。

此外,在To B方向,百度AI业务还逐渐从IaaS(基础设施)、PaaS(平台应用)、MaaS(模型服务)触及到了SaaS(应用软件),推出了一系列企业级AI应用帮助企业增收提效。

比如AI代码生成工具“文心快码”、AI客服产品“客悦”、数字人产品“曦灵”等,能够开箱即用,和百度智能云搭配在一起对外售卖。

而在已有萌芽之势的C端侧,百度不仅“要用AI把百度所有业务都做一遍”,对百度文库、百度网盘进行AI改造,还探索推出了一批原生AI应用,比如AI对话机器人“文小言”、AI创意办公工具“自由画布”。

其中,百度文库作为百度大模型战略下C端产品落地的成功典型,直接在内部信中被披露付费用户达4000万。

来源:网络

截至2024年10月,百度文库AI MAU已经达到7000万,AI DAU年同比增长了150%,付费率提升了60%,用户数累计超过2.3亿,AI功能累计使用次数超过28亿。

其中,百度文库智能PPT作为百度在智能生产力上的探索,把信息通过类似战略屋、脉络图等更加结构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如今已覆盖多样化的场景,市场份额超八成。

可见,C端用户更愿意为工具类AI应用买单。

于B于C,在这场AI应用爆发中,百度显然分到了商业化的第一杯羹。


规模化应用+技术创新

驱动AI底座不断加强


当然,对于2025年AI应用会“井喷式增长”,是李彦宏对于行业的趋势预判。而如何抓住机会,李彦宏也在内部信中反复以“规模化的应用”解答。

他说,“相信只有规模化的应用才能让技术发挥它的价值”、“颠覆式的创新往往是规模化应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他更是在内部信中举例,没有万卡集群就不会有大模型的智能涌现,就不会有这次生成式AI的浪潮;没有数以亿计的运营公里数,无人驾驶就不可能比有人驾驶安全十倍;没有大量的AI原生应用的推动,国产AI芯片就不可能真正成熟。

通俗来看,就是用得多了,规模大了,才能遇到很多之前没有遇到的问题,而解决了这些问题,就会诞生创新。

在AI的技术创新上,百度一直从应用出发破局。

过去24个月,AI行业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李彦宏指出:“是大模型基本消除了幻觉。”

要知道,两年前,ChatGPT-3横空出世,众人惊叹其能力,却苦于它“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而这种现象被称为“幻觉”,如果不能把“幻觉”概率降到足够低,大模型就无法真正从一个好用的工具变成真正的智能伙伴。

这一问题,正是来自ChatGPT规模化应用后,来自用户端的反馈。到了百度这边,为了解决大模型文本生成的幻觉问题,也就催生了检索增强的生成技术RAG,11月百度推出的颠覆性创新的文生图技术iRAG(image based RAG)正是基于前者而生。

而这一技术有多“去幻”呢?

以天坛为例,普通AI大模型生成的物体会把其三层结构变成了四层,而iRAG已经“去除了机器味儿”,成功生成了三层结构的天坛,也就是说实现了“超真实的图片”。

再到此次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推出“大模型+无代码”的开发工具“秒哒”,也是基于规模化应用这一思考。

李彦宏曾说,“百度不是要推出一个‘超级应用’,而是要不断地帮助更多人、更多企业打造出数百万‘超级有用’的应用。”

那么,推动AI应用爆发,要降低应用开发门槛,就不能只是大模型降价让企业参与,还需要更多开发者来涌入,实现李彦宏所说的让“技术发挥价值”。

而“秒哒”可以调度网页检索、iRAG(检索增强的文生图技术)、地图API、智能体等各类工具,让不具备代码能力的人也能自行搭建一整套AI应用,一同提升AI应用的渗透率。

而规模化应用推动技术创新,最核心的,李彦宏还是意指“卷大模型”。

越多的应用,才能驱使百度AI底座模型侧能力的不断加强,也就是模型训练步履不停,应用落地并肩同行。

一边卷“轮子”,一边卷应用。

在AI技术能力上,百度通过全栈自研的“芯片-框架-模型-应用”四层架构,打造大模型能力落地的智能底座。

去年,百度持续升级模型能力,在6月发布文心4.0Turbo,将模型性能提升48%,企业用户即刻起登录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即可使用 API 服务。

在2024年的多项权威评测中,文心大模型均处于领先位置,如沙利文报告显示,文心大模型居国产大模型能力评测首位。而这一版本的推出距离4.0版本面世仅为8个月。

同时,百度还用百舸4.0平台给出了万卡规模上的优异答卷。

据悉,稳定性方面,百舸4.0有效训练时长占比99.5%以上,极大地节约了客户算力与时间成本;大幅提升了集群的模型训练效率,整体性能相比业界平均水平提升高达30%;可实现高达95%的万卡多芯混合训练效能。

2025年,百度还将迎来“大模型之年”,据2024 年 Q3 财报电话会透露,百度将于2025年初发布新版文心大模型,下半年发布文心大模型的5.0版本。

也就是说,要把握住2025年的AI应用机会,百度依然选择做稳国产大模型的基础设施。


做AI技术攻坚

2025只是新开始


今年,是百度成立的25周年,它始终走在技术的最前沿。

李彦宏说,我们始终相信技术创新才是百度的核心竞争力,并多年来一直把超过收入20%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上。

此话不假。

2021年3月,百度回香港二次上市。李彦宏现场致辞时表示:“百度是一家始终相信和热爱技术的公司,有1块钱的时候,我们会投进技术里;有1个亿,我们会投进技术里;有100个亿,我们还是会投进技术里”。

这里的技术除了技术本身,还有另一层含义:培养技术人才,输出技术文化,让更多企业看到技术的价值并重视对技术的投入,搭建起中国互联网的技术骨架,为中国互联网和世界AI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科学技术人员、开发者和创业者。

那是因为,当李彦宏回国创业时,国内还没有公司在中国培养出能为互联网所用的技术人才。也由此开端,百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人才培养“熔炉机制”,从PC走到了AI时代。

但这也注定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

正如李彦宏在内部信中说,“意味着要冒更大的风险,要承受高于同行的失败概率,要耐得住寂寞,要忍受别人的不理解甚至白眼,要不断试错。”

从百度成立至今,李彦宏一直坚持压强式、马拉松式的研发投入,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近1700 亿元。研发人员占比约 60%。

很长一段时间,百度AI被认为持续“烧钱”,但李彦宏“不在乎”重金投入。在《致股东信》中,他表示,“百度有定力,有耐心。因为我们深知,最前沿的技术浪潮是等不来的,你必须提前10年、20年去布局。”

也就是那段时间至今,百度AI在默默扎根。正如李彦宏总强调百度的“技术信仰”,表达“用技术改变世界”的愿景和决心,他说“愿意砸钱、愿意投入,一定要把这事儿(AI)做成。”

2019年时,有媒体统计,3年间,李彦宏的40次演讲,共计15万字,都涉及AI,构筑起了李彦宏的“AI简史”。

2024年4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百度以19308件专利申请量以及9260件专利授权量实现连续6年排名第一。

可以说,正是李彦宏这样对AI的坚持,才有了百度AI生态蓝图的今天。

而对于2025年的AI应用爆发机会,他也同样怀揣技术攻坚的敬畏之心。

李彦宏在内部信中意识到今天的人工智能领域,竞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技术迭代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但他即便“冒更大的风险”“要不断试错”,甚至“走错了需要迅速调整方向,重新出发”。

看得出,百度的技术战略25年来是一以贯之的。

就如内部信所言,“刚刚过去的2024年也是过去25年的一个缩影,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时而令人兴奋,时而令人沮丧,有些工作一直到最后一天才知道成或不成。”但他也会“全情投入,继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回想25年前的今天,七个怀揣着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的年轻人在中关村北大资源宾馆的两间小屋子里开始了一段创业旅程,从此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的历史。

现在的百度,又何尝没有参与改变中国AI的历史呢?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