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大985母基金诞生了

投中网杨博宇2023-12-04 10:38 大公司
10亿,复旦出手。

昨日,复旦大学宣布联合地方政府、国企及市场化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复旦科创母基金。首期总规模10亿元,全力构筑校内校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这是继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后,上海第三所高校发起的科创母基金。

自2000年开始,复旦就多次牵头或联合成立投资机构,在一级市场是一直活跃的高校系资本。这次复旦设立科创母基金,希望通过引入和提供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加大推动原创科研成果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复旦科创母基金,不仅关注复旦系的科研成果,还会在更大范围内关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特别聚焦对产业带来重大影响的基础研究。

此外,高校下属的各类基金会,以及近些年兴起的校友母基金,院校母基金纷纷开始落地结果,甚至有点鸣哨开赛的意思。中国资本市场喊了很多年的耶鲁模式终于开始冒出苗头了,起码从基金这个投资工具上看,一代比一代精确,一代比一代具体。此次复旦设立的科创母基金,不但是今年高校主导设立的最大的院校引导母基金,也是联合了政府、院校、国资与市场化机构四方力量的一次瞄准科技转化的重要尝试。

复旦的科技转化在过去几年颇有成效,我们下文逐一分析。此外,复旦校友原本在中国投资圈就是最具势能的校友圈之一。可以说,从科技转化的角度来看,复旦在多年尝试后结合经验做了一次水到渠成的重要落地,而从创投市场来看,院校系LP纷纷入场,也愈发成为一批可以期待的重量级机构出资人。


中国创投圈,复旦人执牛耳


本次成立复旦科创母基金,当然也不是复旦第一次涉足投资。

早在2000年,复旦大学就联合上海创投共同组建了复旦思德创投、复旦量子创投两家投资机构。2009年,复旦大学联合软银集团成立了复思资本。2014年,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发起设立了上海复荣投资;2019年复旦大学又与珠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了科研机构——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

可见,复旦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和风险投资等方面的尝试,一直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毕竟院校和校友始终是互相反哺的。复旦系的投资人,一直在一级市场名头响亮。云锋基金创始人虞锋、光速的宓群、德同邵俊、CMC黎瑞刚、礼来亚洲陈飞、金浦投资吕厚军、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等等,皆是中国风险投资市场执牛耳者。

1982年,虞锋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在复旦获得了哲学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虞锋先后从事过教师、政府公务员等职。1999年开始下海经商,创办了广告传媒公司聚众传媒,后聚众传媒与分众传媒合并,2006-2008年,虞锋担任分众传媒董事局联合主席及总裁。2010年,虞锋联合马云一起创办了云锋基金。

1986年,宓群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毕业,被保送至复旦大学物理学系。他用三年时间学完了本科知识,然后选择留美深造,毕业后从硅谷工程师、创业者转型为投资人。

1998年,陈飞考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入生物学专业学习,并且在复旦一路拿下了医学和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加入一家加拿大投资银行的医疗健康团队,2009年,加入礼来制药从事风险投资。先后投资了贝达药业、微芯生物、博瑞生物、奥翔药业、沛嘉医疗等多家知名生物医药公司。将礼来亚洲基金打造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风险投资基金。

德同创始人邵俊,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1986级本科校友,曾就读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国际金融专业。毕业以后,邵俊先在上海实业集团工作,这是上海市政府的主要投资实体。1998年,邵俊负责组建了上海实业与所罗门兄弟合资的资产管理公司。2006年邵俊创办了德同资本,是中国最早的人民币基金之一。

企业家方面也不遑多让。在披露董事长学历的1511家A股上市公司中,复旦大学有33家。

其中最知名的公司莫过于被称为“上海王”的复星集团——复旦大学哲学系的郭广昌联合同为复旦遗传工程系的梁信军、汪群斌、范伟和计算机科学系的谈剑,一起创办了“复星”。何为复星?复旦明日之星也。

除此之外,第一代互联网教父、盛大网络创始人陈天桥、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新浪董事长曹国伟、光线传媒创始人王长田……等一批知名企业家都毕业于复旦。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半导体和生物医疗两大赛道上,复旦系企业颇具实力。

此前有媒体统计了复旦系A股上市公司,发现生物医疗领域的创业者最多。大部分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比如华润三九旗下昆药集团的董事长邱华伟、近岸蛋白的创始人朱化星、亚虹医药董事长潘柯等等。

而在半导体赛道早有“北清华、南复旦”之说。复旦微电董事长蒋国兴,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大学学历,1998年创立复旦微电子。安路科技创始人章开和,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后留校任教至教授,2011年参与创立安路科技,安路科技2021年底科创板上市。士兰微创始人陈向东,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电子半导体专业,1997年在杭州创立士兰微,公司2003年主板上市。


高校母基金竞赛鸣哨了吗?


创投市场上,资本、资源、技术、关注度都在快速向院校靠拢,作为最重要、最有优势的市场节点,院校的支持科技,支持投资的工具也需要快速迭代。

在美元市场,院校捐赠基金原本就是不可或缺的机构LP来源,他们本身就是头部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哈佛大学捐赠基金管理规模超过400亿美元,而耶鲁基金AUM也超过300亿美元,但现实是中国院校基金起步晚,整个行业规模不过数百亿人民币。

如今终于等来四面开花的趋势了,从90年代末到世纪初,各个院校的校园基金会就开始创立,再到现在慢慢出现目标明确,投向精准的科创母基金,院校基金开始真正成为创投市场上最具势能的一股机构LP力量。

要讲势能,先要看资本流向,首先能看到校友捐赠愈发热烈。上周,作为武汉大学1987级校友,小米创始人雷军宣布向武大捐赠13亿。捐赠主要聚焦三个方向:基础研究、计算机科技创新、大学生培养。这和2021年年末,曾毓群向上海交大的捐赠大体等量,当时曾毓群捐了200万股宁德时代的股票,占总股本0.09%,按当时的股价计算,这笔捐款达到了13.74亿元,也是上海交大历史上的最大捐赠,创下中国高校接受捐赠以来的第三大捐赠纪录。

其他院校也不断有消息曝出,简单罗列,各位感受一下:深圳大学四十周年校庆捐赠,一期捐了5.3亿元,二期4.49亿,加上物资总数超10亿;2022年,清华收到140亿捐款,北大40.76亿元;2022年,段永平向浙大捐款,一年两次,共计2.7亿;2021年,陈东升向武大捐了10亿,今年武大130年校庆,包括雷军那一笔,校友签约捐赠超过20亿;2022年,李东升向华南理工捐了4000万,累计超过1.4亿;

除了捐赠热烈,院校基金也开始批量出现。这两年令人印象最深的新闻,是2021年末的上海交大,当时交大成立的“未来母基金”宣布体量10亿,瞄准交大背景的种子期科技企业,当时引发热议的原因,是缘于这是第一支由院校发起的“引导母基金”——换句话说,这是中国高校在投资工具上的一次重要演进。

其实众所周知很多高校此前都有投资业务,也做过LP,最为人熟知的当然是清华,过去十几年,清华教育基金会投资过数十家GP,其中不乏弘毅、CPE、鼎晖、高瓴这些PE,也有当年的启迪、英诺、愉悦这些早期VC。而北大教育基金会过去十年也比较活跃,同样投资了十数家基金;上海交大教育发展基金会,也作为LP投资过红杉、君联、金沙江等。

另一类校园捐赠基金有相对明显的校友基因,比如同济大学有同济校友基金会,浙江大学有浙大校友紫金港未来创业母基金,去年北航校友夏炜向母校捐赠1亿,也顺势设立了北航科技创新母基金,宁波大学也在校友捐赠的契机下设立了不止一只校友母基金。除此之外,院校还有很多其他形式的探索,比如上海交大还参股成立了资管机构菡源资产,前年,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设立了全球母基金研究中心。

此次复旦设立科创母基金,是这一系列院校投资催生的投资大年里的又一件大事。它是近年除了上海交大未来母基金之后,第一支由严格意义上院校主导的大学母基金。并且它的发起单位也不一样,是由复旦大学联合徐汇区政府、市属国企以及市场化机构共同执行的。考虑到院校出资的能量、杠杆,以及投早投小的诉求,这只基金10亿的规模就称得上“相当可观”了。

关于科技转化,复旦也一直在积极做各类尝试,以2022年为例,院校做了年度汇编,汇编分6个领域,168项科技成果。并完成4场项目路演。其中生物医药领域专场,发布项目5项,参与企业83家;医疗器械领域专场,发布项目5项,参与企业75家;新材料领域专场,发布项目5项,参与企业77家;电子信息领域专场,发布项目6项,参与企业42家。加一加可知,四场路演覆盖了200多家企业,这已经是专业三方机构的活动体量了,这也能看出,复旦今天推出科创母基金,不是拍出来的决策,而是长期工作积累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此外,这支基金更能切中当下的经济环境与科技需求,十分强调投早投小与科技转化,这也是搭建政府、院校、国企以及市场化这四方的目的,因为从科技转化的角度,国资、政府、学校和市场还真是缺一不可,从0到1,要耐心、要技术,从1到100,要方法,要资金,所以每个环节有每个环节的难,每个环节需要每个环节的专属能力,这也是从院校层面牵头的母基金,如此受到市场重视的原因了。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