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吗,投资人?
“投资人早就变成弱势乙方,都是一帮濒临失业的‘下岗待就业’人群。”最近听到不少投资人对记者调侃,凛冬之下,创投圈都不敢再有鄙视链,因为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是不是会成为“下一个”。
这几年,投资市场不仅募资难,投退都很难,要么找不到好项目,要么项目退不出来。可谓是“关关难,难于上青天”。降薪、优化、焦虑、限制差旅费,中国创投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圈内几乎每个人都在感受到丝丝寒意。
一位熟知消费领域投资人今年一直没太多动静,细问之下方知,正在转型做微信公众号。“投资是对人性极具考验的一件事。在追求高回报的过程中,体会人性,钻研人性,让责任约束人性,让条款激励人性,投资最大的风险正是始于人性。别问我为什么这么深感触,我是个有故事的人,你有酒的话可以找我聊天。”
今年以来,某红书、某音等社交平台上一时间出现了大量以“投资人”为title的账号。
像某知名消费投资人,做抖音卖课、打造个人IP,在抖音平台坐拥110多万粉丝,带货橱窗内售卖的课程标价365元,已售数量约1500件,仅此一项收益接近52万元,这还不包括其标价高达9800元的闭门私董会。难怪坊间戏传:当主播赚的钱,早都超过当投资人赚的钱了。
投资人们纷纷转行或跳槽的背后,映射的正是中国创投行业的巨大变革。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3年,风险投资行业中新成立机构数量从2016年498家,2017年284家,逐年下滑。根据融中研究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共计备案通过了5689只基金,同比下降12.22%。其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1982只,同比下降21.44%;创业投资基金为3707只,数量占比为65.16%,同比下降6.34%。
市场出清,已是必然。“转行吗”甚至成了创投圈的日常新话题。投资人变形记,正在路上。
缺乏安全感的投资人
“住”在了京沪线上递简历
“在首都机场休息室打完电话,边上一位朋友问:‘你是做投资的吧?’,我接过名片一看,同行啊!一家头部VC的投资经理。然后立马盘点刚才电话里有没有说什么不该说的。
如今,投资人走出北上广深,不约而同地在高铁或飞机上相遇。“特种兵”行程几乎是今年创投圈的新风向。柳亦宁告诉记者自己今年就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路上,哪怕只住一晚,也要拖着行李箱,半只箱子的东西几乎都从来不取出来,但只有这样才有安全感。
“都说现在很多机构‘非必要不出差’,控制差旅标准、控制出差次数,最根本是逼大家提高投资效率,提升项目质量。很多机构都要求一次出差约见多个项目或者约见出资人。能一次完成的就不要出第二次差,或者要出差的项目,原则上必须先立项。”
资本涌入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在于各地区域产业发展,随着近年来基金招商模式席卷,引导基金遍地开花,一支支产业基金应运而生。像杭州、成都,西安,一座座VC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而投资人涌入最多的地方就是珠三角、长三角,连带着京沪高铁这条堪称中国最繁忙、最赚钱的高铁线路也成了投资人们常驻线路。这条线路连通京沪两大一线城市,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七省市,连接长三角、京津冀两大城市群,以及第二人口大省、第三经济大省山东。所经之处皆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之地,可谓生动地体现了“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从2015年开始,大量互联网和创投人几乎成了这条线的常住客,频繁地穿梭京沪之间。
“我和同事隔三差五地奔赴位于北京上海,几乎每周五晚上都会发一张日落图,底下必会炸出几个同事,这个在G153,那个在G149。所谓海内同高铁,天涯若比邻。”投资人凯文告诉记者。不过,有意思的是,除了大部分“正常”投资人是奔波与投资或者募资的旅途,还有一部分人却是将那里当成了交换简历的最佳场所。“想着是不是能碰到一些行业大拿,看看能不能找到伯乐,对自己抛出橄榄枝。”
高级的猎手总是以猎物的姿态出现。国内私募股权行业发展多年,曾经一度叱咤风云,钱好募,项目好投,一片欣欣向荣。而今天,树挪死,人挪活。“要不要转行?有没有什么新的路子?”几乎成了创投圈投资经理们打招呼的新日常。华南某投资人常飞告诉记者,“今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却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以前对这话嗤之以鼻,现在深有感触。是时候思考一下转行的事,想一想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呢?”
“猎头的消息都比我灵
不仅推候选人还能推项目”
有朋友开玩笑说,“金融的尽头是保险”。是啊,最近就有不少投资圈人选择了保险。
“我转行了!从一个PE合伙人转为保险代理人,从零做起。”吉臣臣在股权投资行业做了十多年,曾经带过近十人的团队,之前为了找新出资人,努力了一年多,还是没有有效进展,今年公司无法继续运营,为了找新出路,被动加入到了失业大潮。
“现在行业进入冰封期,很多高净值客户不再相信资本神话,都捂紧了钱袋子,不愿再投资高风险的PE/VC,而低风险跨越经济周期的保险成了他们资产配置的新选择。现在确实有很多人选择保险,这也说得过去,毕竟是有着比较自然的过度理由和逻辑。更主要的,也是不想继续在投资机构内卷。”
过去,企业to VC,现在市场没钱企业开始to G,政府为了招引,把子基金GP们都逼成了招商队,可是投资机构项目退不出来,资产越堆越多,DPI越做越差,不再掏钱的LP就越来越多,募投管退陷入一个死循环。今年,几乎每个投资经理的心都很躁动。
刘凯文是生物药学背景,毕业后去了CRO行业,因为受不了实验室的低频噪音和气味,果断裸辞,转型做了大健康方向的投资经理。
“公司领导定的方向是大健康,这与我的专业匹配,但是领导不懂,而且没钱,我刚入职的时候,给建了一个大健康方向的企业数据库,从不同的领域,比如仿制药,创新药,创新疗法,医疗器械等不同层面,不同细分领域做了项目收集和统计,对这些企业的融资情况,管线情况,创始人背景等均做了梳理。但因为对行业了解不深,到目前没有投出去过一个项目。所以很多投资经理嘴里说的奖金从来没有见过。”
白菲菲面试过几家中游早期机构,都是更倾向于产业背景的,对之前的投行经验兴趣并不大。“国内投行偏重合规性审查,尤其IPO标准下法律、财务、税务、业务等合规。但早期项目普遍都有合规性方面的瑕疵,如果生搬硬套IPO标准,投资机构基本投不出项目,所以投行人在偏早期的投资机构,往往无用武之地。但面试还有一个好处是,及时的了解行业动态消息。”白菲菲就是通过猎头知晓了某家VC刚刚拿了政府的钱,“猎头比我们这些人的消息还要灵通。之前一个合伙人还说,好多猎头除了向他推荐候选人,还在向他推项目。”
中国创投正脱下长衫返璞归真
自己投的项目,跪着也得继续支持。“今年以来,投资人三方尽调要比前几年细很多,为的就是达到内部风控和LP的风控要求。”北京某PE品牌负责人周剑对记者讲起,最近一家被投企业在新一轮融资时就被机构放了鸽子。为此他紧急帮忙联系了十来家熟悉的投资机构对接,找新资本。“没办法,一堆融资难的项目,创始人和投资人都愁的整宿睡不着。”
融资的过程处处充满博弈。国内投资机构中平均每家VC在一年中要初选约200家企业,但最终仅对4家进行投资。天使轮和A轮融资阶段的只有30%左右。虽然近年来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始终问题突出。达泰资本管理合伙 人叶卫刚就对记者说过,达泰每年看过的项目超过600个,但出手的只有大概12-15个,投中的概率不超过5%。“项目讨论会上我们Say NO的概率要超过95%。
本·霍洛维茨在《创业维艰》写道,“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几乎全是举步维艰。”如何从融资困难、事业不顺等逆境中寻到一束光,这是所有创业者和投资人都需要走的路。
近两年,在成功融到种子轮融资时,创业公司产生收入的比例在惊人地上升。完成A轮融资的公司中超过80%都是已经产生了收入,相比过去有了明显提升。也就是说,公司取得实质性的业务进展。
某头部人民币机构投资人对记者吐槽,“今天的A轮融资体量,其实跟2010年的B轮融资体量差不多。真不知道是项目质量真的好了,还是‘钱不值钱’了。简单一句话就是,无论A轮融B轮,D轮融E轮,都贵。”
更让人悲伤的是,即使项目上市,投资机构也可能面临拿不到钱的窘境。
2023年前三季度,200多家IPO上市企业中获得VC/PE支持的比例同比下降13.3%,且新股首日破发率历史性突破20%,创业板、北交所破发率更是高达50%。全球VC/PE行业都在头疼破发、估值倒挂。
一位早期机构合伙人告诉记者:“上市也拿不到钱,退不出来干着急。现在一二级市场倒挂明显。解禁的3个项目,跟上市后的高点相比,几乎跌出一半了。现在退也只是回本。而且这种压力已经传导到了募资端。为什么大家都在讲做长线投资,需要耐心资本。退出是需要时间的,没有耐心的LP可不就是另外一个故事。”
在资本市场剧烈调整的背景下,正如晨壹投资刘晓丹此前所说,一旦退出受阻,价格倒挂,随着时间拉长,投资机构的压力骤升,中国投资机构洗牌在所难免。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GP都在基金退出策略上做出调整,不再只追求上市IPO,相对的开始重视并购、回购等多元方式,退出速度在加快,甚至寻求隔轮退以及分步退出机会。
在中国创投圈,投资机构中超过70%的合伙人精力都被放在了募资上。有投资人也曾遭遇过飞多个国家十几个城市,见了15个投资人也没能融到几个钱的募资窘态。一份圈内IR真实的调研显示:“修改过的PPT可以绕着地球15圈,你信么?”
由于地缘政治和不确定性的影响,中国PE/VC行业已经逐步从以往的美元基金主导逐渐转变为人民币基金主导,PE/VC投向往硬科技、智能制造领域迁移。同时,全面注册制为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拓宽了道路,不少科创类项目出于政策和上市等因素考量,更愿意选择人民币基金进行融资。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某个市场调研中,市场上超过30%的投资机构在2023年有境外新设办公室计划,地点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以色列。而20%的机构正在进行海外募资路演,次数约为1-4次。
如今,创业者变少,PE/VC退出预期降低,出资方愈发谨慎。私募股权行业形势大变,众多中小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处在破产边缘,一些头部机构纷纷从投资海外变为重仓国内,中国创投圈,过去风光无限的投资人们正在脱下长衫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