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算力龙头股(一)|超强盈利能力,中科曙光的价值还远未被挖掘?
诚然,算力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76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197百亿亿次/秒(EFLOPS),近五年年均增速近30%,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存力总规模超过1080艾字节(EB),围绕算力枢纽节点建设130条干线光缆,应用广泛深入到政务、工业、交通、医疗等领域。另外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2年我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算力每投入1元,将带动3~4元的GDP增长。
毋庸置疑的是,算力不断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赋能千行百业正向纵深推进,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随着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一幅关于助力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徐徐展开,算力需求也将不断增长。如此富有前景的赛道自然也受到国信证券、华鑫证券等多家券商的认可,纷纷表示看好。
8月19日召开的2023中国算力大会更是直接将算力推向了高潮,备受市场关注。其中,中科曙光携众多先进算力硬件与方案亮相,还与多家科研院校、产业伙伴联合成立了“智慧矿山产业联盟”、启动了《智算工业园区白皮书》编写,以及“新一代分布式绿能智算融合部署课题”研究等工作,也成为重点话题。
据了解,中科曙光主营高性能计算机和AI芯片等,拥有先进的硬件技术,在华为算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研发的“星云”高性能计算机更是在第35届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中以每秒系统峰值达三千万亿次(3PFlops)、每秒实测Linpack值达1.271千万亿次的速度,取得了全球第二的成绩,成为世界上第三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01
算力需求高速增长,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深知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智算中心的建设。
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范围,将智能计算中心作为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代表纳入信息基础设施范畴;2022年8月,科技部发布《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启动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工作,首批支持建设十个示范应用场景;今年2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2022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出支持头部企业打造对标ChatGPT的大模型,着力构建开源框架和通用大模型的应用生态,加强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加速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供给。
据《智能计算中心创新发展指南》显示,当前我国超过30个城市正在建设或提出建设智算中心。智算中心产业链涉及多关键环节,上游主要由AI服务器供应商、存储设备供应商、网络设备供应商以及数据中心管理系统提供商等IT基础设施提供商,中游为智算服务提供商、云服务供应商、IDC服务商等,下游则为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及各种先进产业的落地应用,为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数据服务、算力服务、算法服务、生态服务等多元化服务。
也正是在顶层设计的带动下,算力需求高速增长。根据IDC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到268Eflops,已超过通用算力规模,预计2026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到1271.4Eflops,年复合增长率52.3%,同期通用算力增长率18.5%,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计算市场。
当然,目前我国算力也存在一些不足。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领域对算力的需求越来越高,算力存在的供需失衡、成本较高、鲁棒性不足等问题也日渐凸显。
具体来看,电力及土地成本过高,无法满足普惠发展需求;算力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东西部算力供需错配;数据中心制冷散热耗能高,不利于节能降碳;网络传输、互联效率有限,制约计算资源利用率提升;偶发性算力需求及隐私数据安全保护需求激增,对各节点的鲁棒性、安全性要求更高。
倒逼机制下,算力网络应运而生。
02
成长有目共睹,研发投入必不可少
搭乘AI的火热,中科曙光也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此前中科曙光发布了2023年半年度业绩快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4.01亿元,同比增长7.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4亿元,同比增长14.94%。对此,中科曙光给出的解释称,“持续专注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品质,深化营销服务,不断提高公司整体竞争力,促进业绩持续增长。”
资料来源:中科曙光2023年上半年业绩快报。
亮眼的业绩自然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反映在资本市场,中科曙光上半年股价高速飙升,由年初的不到23元增至最高价61.2元,不过,目前有所回调,截至8月28日收盘价38.16元,目前市值近600亿。
资料来源:百度股市通。
若将时间进一步拉长,中科曙光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
据Wind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中科曙光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0.57亿元、95.26亿元、101.61亿元、112.69亿元、130.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89%、5.18%、6.66%、10.90%、15.44%;实现利润总额5.37亿元、7.41亿元、10.53亿元、14.28亿元、19.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68%、37.86%、42.14%、35.68%、33.45%,在其他收益的拉动下,中科曙光的利润增速更是远超营收增速。
当然,中科曙光超强的盈利能力与持续加大的技术研发投入密切相关。事实上,中科曙光自成立以来就持续对高端计算机等核心产品投入研发,以计算产业的时代需求、行业需求、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持续提高产品性能,不断丰富产品序列以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资料来源:中科曙光2022年财报。
数据时最好的证明。2022年,中科曙光研发投入24.7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9.01%,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49.46亿元;2022年新增研发人员573人,新增获得专利授权126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0项,实用新型42项,外观设计14项。
03
PUE可降至1.04,积极寻求算力和能效的平衡点
在2023年算力大会上,中科曙光做了充足的准备,“黑科技”大赚眼球,一块块服务器主板浸泡在透明液体箱子里,随着服务器开启工作,周围的液体不断“咕嘟”冒泡,有种“水煮主板”的感觉。
对此,中科曙光宁夏办事处平台经理张振刚表示,“这是我们的浸没式液体相变冷却技术,将服务器主板直接浸泡在冷媒液体中,当CPU工作温度上升时,周围的冷媒温度加热产生汽化相变,吸收大量的潜热,PUE(评价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指标)可降至1.04,目前国内是最低的。有了它,再也不用空调冷风散热了。”另外补充道,“相比传统风冷散热,浸没液冷解决方案可使数据中心能耗降低达30%,让算力更加绿色化。”
在会上,中科曙光副总裁、曙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立表示,“如何让算力更好地赋能工业领域,推动IT与OT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发展新型工业化面临重要挑战,而曙光则依托多年的算力设施研发积累,为智慧工业发展赋能”。
为推动智慧矿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科曙光子公司曙光网络与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矿业大学、中国中煤能源等多家单位成立智慧矿山产业联盟,“曙睿工业数智底座”将成为该联盟实现矿山数智化的重要支撑。据悉,曙睿SugonRI?是极少数可做到贯穿全生产周期的工业数字化平台,从核心部件、实时操作系统、软件中间件,到网络通信、数据安全等,可完整覆盖矿山开采系统场景。
身为算力赛道的一份子,中科曙光也在积极寻求算力和能效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