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真被逼急了
“靴子”落地了
数日前,关于奥迪正考虑从中国友商处购买电动车平台授权的消息不胫而走。
一时间,“奥迪要向中国车企低头了?”“燃油车时代的明星,也要找中国车企买技术了?”成为网友热议话题。
国内舆论场的讨论声很快引起奥迪高层注意,据了解,奥迪母公司——德国大众集团的CEO奥博穆,在批准这一计划前,遭到部分董事会高管的反对。他们担心,购买中国车企电动车的平台授权,会让奥迪失去“灵魂”,有损品牌的豪华形象,无异于饮鸩止渴。
奥迪苦苦寻觅的电动车平台,简单说就是一整套的电动汽车生产流水线。
据行业人士介绍,不同的车型在同一平台上生产,可以共用整车设计、生产工艺、制造流程、以及质量管控等一整套流程。但是“共用”,不代表所有的车型在上述流程要保持高度一致,而是在同一平台上,通过不同的零部件模块组合,工程师可以根据不同定位,设计不同的车型。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对于奥迪这样的传统汽车厂商来说,可以同时进行多种新能源车型的开发及生产制造,缩短开发周期;而高于传统汽车开发模式的零部件通用化率,也可以降低造车成本。
放眼中国电动车市场,拥有电动车平台的厂商不在少数。传统车企的平台有:吉利SEA浩瀚架构、上汽集团的星云、广汽AEP 3.0、奇瑞E0X、长安EPA、比亚迪e平台3.0等;再看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有SEPA2.0扶摇架构、蔚来汽车有NT2.0等。
在外媒最早的报道中,并没有具体提到奥迪正在与哪些中国厂商接触,又有哪些厂商表示了合作意向。但微博上,在一场名为“奥迪最有可能会购买谁家平台”的投票中,比亚迪e平台3.0、上汽星云和吉利SEA,呼声最高,位列前三。
7月20日,“子弹”在飞了几天后,终于有中靶迹象。
▲(图源/视觉中国)
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在技术分享会上,透露了奥迪与上汽集团的合作意向。祖似杰称:“奥迪是上汽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也正处于深度转型之中,上汽和奥迪会深化合作,共同开发技术。”
至于合作模式,祖似杰表示,双方今后会有不同的合作方式,每一个项目的合作方式都会不一样,“例如许可、共同开发等都是未来可能的合作方式。”在他看来,上汽和外方的合作方式、合作层次将不同以往,但任何的合作形式,目的都是共赢。
联想到此前奥迪的回应,面对外界传言,它没有否认自己有购买中国电动车平台授权的意向,只说公司秉持“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同时反复强调“互利共赢”“携手共创”。
在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看来,上汽集团“共同开发”的说法较委婉,“毕竟‘授权’二字对奥迪来说还是太刺眼了,有点伤面子。”
一位汽车研发人士对「市界」表示,合作就是各取所需,理论上奥迪发挥存量优势,也就是将其在燃油车时代的底盘优势,继续应用到电动车平台,而上汽集团提供增量优势,“否则德系时代真要结束了。(两家合作)只要还有一搏之力,就不会彻底让特斯拉和比亚迪给‘卷’死了。”
据媒体透露,为了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奥迪这一次考察了多个品牌的电动车平台。但最后为什么会选择上汽呢?
张君毅认为,按照正常的逻辑,奥迪首先会考虑现有的合作伙伴。目前,一汽集团没有合适的电动车平台,上汽奥迪已成立两年有余,陆续为中国市场输送了A7L、Q5 e-tron等车型,因此奥迪接入上汽星云也算是顺理成章。
“而且,新势力的电动车平台,奥迪看不上。”另一位汽车行业人士告诉「市界」,由于传统车企平台轴距范围覆盖更广,可以支持轿车、SUV、MPV等多种车型尺寸,适合大规模车辆开发,奥迪肯定会优先选择。
而比亚迪、吉利,据业内人士分析,它们大概率是不想,也不能跟奥迪合作。
“比亚迪的电动车平台已经很成熟,犯不上卖核心架构给奥迪。而吉利和戴姆勒互持股份,就算是平台合作,吉利也会首选奔驰,不会是奥迪,否则不是给奔驰培养竞争对手么。”上述行业人士分析称。
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除了上汽集团,奥迪基本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上汽星云,是上汽集团打造的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拥有44-150kWh能量矩阵、150-600kW功率范围,覆盖紧凑型车、中型车、中大型车、轿车、跑车、SUV、MPV等多级别、多种类整车产品。
据悉,上汽星云可实现持续升级,未来能够兼容固态电池、线控底盘、一体化铸造、CTB、高阶智驾等软硬件技术。
从产品定位看,上汽星云平台的服务对象,目前有智己、飞凡、荣威、MG四个品牌。其中,智己是上汽集团旗下的高端电动品牌,产品价格在20万-50万元区间,与奥迪主力产品所在的价格带基本吻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对奥迪品牌的不利影响。
速度、速度,还是速度
按理说,奥迪作为大众集团的一员,还不至于没有电动车平台可用。目前,大众集团确实有四个电动车平台,分别是:MLB evo平台、PPE平台、J1平台和MEB平台。
不过,MLB evo平台从根本上讲,属于“油改电”平台,饱受争议的奥迪e-tron就出自它手。而且从市场反应看,“油改电”已经是过时产物,这条路大概率会失败。
另外,MEB平台生产了用户最为熟悉的大众ID系列,产品在中国市场引起不少用户吐槽,想来也不符合奥迪的期许。
而J1平台是从MSB燃油车平台升级改造而来,主要生产高性能电动车,保时捷Taycan和奥迪e-tron GT两款车型便是基于该平台打造。但本质上,J1平台只是过渡性平台,没有推出更多车型的计划。
只剩下PPE平台可以多聊聊了。该平台是保时捷和奥迪联合为中大型轿车和SUV开发的纯电平台,也是支撑大众集团大型车最重要的平台,比如保时捷纯电Macan、卡宴、奥迪A6 e-tron和Q6 e-tron都是基于该平台生产。
像PPE平台这样的“宝贝”,大众集团是舍不得给奥迪30万元级别的车型使用的,因为这会影响到保时捷的品牌溢价。要知道,保时捷才是大众集团最赚钱的品牌,不能为此承担风险。
▲(图源/视觉中国)
其实除了上述四个平台,大众集团本来应该还有个SSP纯电平台的,只是它“难产”了。
两年前,在大众汽车集团2030 NEW AUTO战略日上,SSP平台曾高调亮相。按照计划,从2025年开始,SSP平台将开启投产,首先会提供给北美和欧洲市场,2026年将在大众安徽工厂投产。
此前,大众集团计划,未来SSP平台将生产的车型,包括大众Trinity、奥迪grandsphere概念车、以及定位高于保时捷卡宴的新车,如宾利首款纯电新车、全新保时捷911纯电版等。
这个被大众集团内部誉为“具有高度扩展性和通用性的超级模块化平台”,届时将取代PPE、MEB等所有平台。
据大众集团介绍,SSP平台融合了先进的机械制造、三电、智能座舱等技术,其中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智驾技术将成为研发的核心。该平台可以提供L4级自动驾驶能力,2026年上市的该平台新车,会拥有碾压特斯拉的智驾水平。
在大众集团的美好畅想中,SSP平台不仅会服务于本集团品牌,未来还可以授权给其他厂商,以进一步摊薄开发成本,提升集团整体利润率。
然而,大众集团CARIAD软件部门的开发效率实在太低了,外加前任CEO迪斯被迫提前“下课”,双重因素影响下,SSP平台上线时间一度被外界认为将推迟到2029年或2030年。
好在奥博穆上任后,为SSP平台开发按下了加速键,目前来看,2026年的原定推出时间表维持不变。
尽管大众集团已经在赶进度了,按时保证平台投产,但一杆子支到了几年后,别说是中国车市,就是全球车市,恐怕也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奥迪需要加紧步伐,才不会继续掉队。
大众集团的高层们,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承认,奥迪近年落后于友商,电动车在中国市场没有竞争力。而落后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销量增长无力。
▲(图源/视觉中国)
目前,奥迪在华在售车纯电车型有Q4 e-tron、e-tron、Q2L e-tron、RS e-tron GT等。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奥迪的新能源车销量仅为0.77万辆。且不说同期宝马、奔驰的新能源车销量是其4.2倍和2倍,奥迪的成绩甚至还比不上某些造车新势力单月的销量。
根据奥迪的规划,到2025年要在全球推出20款新车型,其中10款为纯电动车。但按照大众集团目前的节奏,可能靠己还不如靠人。
中国是奥迪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2022年,公司在全球总销量161.4万辆,其中中国市场就贡献了40%。要是在中国市场失利,奥迪的半边天就塌了。
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奥迪急需补齐短板,实现新能源产品的快速、大规模投放,哪怕是低低头,借助外力。
“厂商要是自己重新开发一个电动车平台,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但用现成的平台,车身、底盘系统、三电系统、传动系统、电气系统和智驾系统都可以直接拿来用。厂商想设计什么车型、多大尺寸,用多大电池包,选配就可以。”在传统车企负责数智化的周正解释说。
周正表示,传统车辆开发周期要48个月左右,但在平台架构上做车辆开发,他估计周期可以缩短至30个月以内。
在新能源时代,抢时间就是抢金钱,这话成了绝对真理。算起来,无论是用上汽集团现成的电动化平台,还是两家合作研发,总比奥迪等待自己的SSP平台落地后,再进行大规模开发要划算得多。
要“灵魂”,还是要销量?
最开始,当奥迪要购买电动车平台授权消息出现时,其内部出现过反对声音。
有奥迪内部人士透露,一些董事会高层不赞成购买电动平台授权,理由是这会一定程度上拉低奥迪的品牌形象。在该内部人士看来,电动平台授权项目很难在短期落地。
担忧不无道理,毕竟品牌形象关乎品牌溢价,若奥迪被打上“贴牌”的标签,很可能会让其豪华人设崩塌。
不过,按照上汽集团高管的说法,许可、共同开发等都是未来可能的合作方式。上汽和奥迪,双方在对外口径上,也没有使用“授权”一词,而是说要“深化合作”。
▲(图源/视觉中国)
其实在奥迪之前,已经有过很多车企使用中国厂商电动化技术的先例。
去年10月24日,丰田正式发布bZ3纯电轿车。这个基于丰田e-TNGA平台打造纯电中型轿车,搭载的就是比亚迪旗下弗迪动力提供的电机和电池。
在丰田bZ3上市的前一个月,同样使用了比亚迪技术的创维HT-i上市。这款新车搭载了比亚迪三电系统,使用的也是宋PLUS DM-i同款超级混动系统。
而像吉利的SEA浩瀚架构,从诞生之初,就自带了开放授权的使命,如今市面上很多在售的车型都出自该平台。
吉利的控股公司沃尔沃,持股公司路特斯、smart、集度,基于SEA浩瀚架构打造的车型陆陆续续投放到市场。
而在合资公司之外,吉利SEA浩瀚架构在2022年11月,还与波兰电动汽车企业EMP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EMP旗下的IZERA品牌将使用SEA浩瀚架构打造纯电动车型,首款车型为一款SUV,预计在2024年上市。不出意外,将来还会有更多第三方厂商应用SEA浩瀚架构。
张君毅认为,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在中国市场的外资、合资车企利用中国车企平台开发新车是势在必行的事。
不过,使用第三方电动化技术是不是明智之举,到底见仁见智。反对的人会认为,长期看,这会消耗品牌力,短期来说,也未必会对销量带来多大助益。
今年1-6月,丰田bZ3共卖出了8222辆,跟同样来自一汽丰田的卡罗拉差了10倍数量级。而创维HT-i在今年上半年只卖出了不到4000辆,相比之下,宋PLUS车系光6月单月销量就达到了2.6万辆,上半年更是卖出了18.4万辆。
如果把丰田bZ3和创维HT-i销量低迷,完全归结于使用了第三方厂商的技术,可能有失偏颇。虽然丰田bZ3与比亚迪进行了合作,但不论是造车理念还是设计,这款车从里到外还是满满的丰田味儿。
创维汽车虽然在宣传上没少与比亚迪捆绑,但创维EV6今年1月在中汽中心C-NCAP发布的新车碰撞评测报告中,以39.9%的综合得分率,创下近两年历史新低还历历在目,“换汤不换药”式的产品更新让创维汽车的产品力也遭受质疑。
周正以为,即便使用了第三方厂商的技术,最终的市场效果还是要看品牌自身的运营能力。在上述汽车行业人士看来,两家公司内部怎么折腾都毫无意义,“就看最后市场买不买账了。”
对奥迪而言,不管是合作开发,还是购买授权,只能解决一时之困。所谓电动化转型,并不是向市场投放了多少数量的电动车就算落地了。想要在新能源时代扭转乾坤,奥迪需做好长久斗争的思想准备。
(文中周正为化名)
参考资料:
1、《买电动平台难救奥迪》,36氪Auto;
2、《上汽回应!将与奥迪合作平台技术,“共同开发,深度转型”》,明镜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