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展基金频繁落地,郑州在下一盘大棋?

融中财经融中财经2023-07-17 11:08 大公司
该基金在投资方向上,聚焦汽车电子、半导体、新能源及产业链延伸相关领域。

一笔40亿,一笔150亿,新能源发展基金今年频繁落地郑州。去年GDP增长仅2%,郑州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开启经济发展全面转型。

今年3月9日,40亿的汽车产业基金落地郑东新区。上汽集团公告称,为进一步提升公司在汽车产业布局上的延展度及灵活度,公司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金控管理有限公司、华域汽车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东华汽车实业有限公司、中联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拟与河南省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资设立“河南尚颀汇融尚成一号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该基金在投资方向上,聚焦汽车电子、半导体、新能源及产业链延伸相关领域。

第二笔是150亿的河南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于近期落户郑东新区。该基金由河南中豫产业投资集团、河南省汽车产业投资集团、中豫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河南领诚基金管理公司联合发起设立。旨在打通省内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要素,提升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发展能力,加速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引入落地,引领推动省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虽为河南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但河南新能源的布局主要围绕郑州展开,因为郑州将是该基金的最大受益者。

在基金频繁落地的同时,郑州也在积极接洽新能源汽车巨头。郑州市市长何雄日前会见了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北区总经理马力,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务实合作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汽车产业本身就是郑州的主导产业之一,规模超1000亿元。涵盖整车制造、专用车制造、核心零部件制造等几大门类。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企业如宇通客车、上汽乘用车、宇通重工、比克电池等。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郑州汽车产量41.73万辆,同比增长2.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6.98万辆,同比增长36.7%。

值得注意的是,郑州规划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能超百万辆。并且建设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打造郑州都市圈汽车产业集群。

郑州市市长何雄在会谈中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同时他希望特斯拉加大在郑投资和业务布局,为郑州提供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富士康工业园撤出郑州之后,或许只有新能源汽车是郑州挽救经济的最优解。

01

前有富士康

今有新能源

今年年初,富士康宣布撤出郑州工业园的部分生产线,一时间引起了广泛关注。回望富士康在郑州的发展之路,从2010年进入郑州之后,13年来为郑州经济发展贡献良多。

2012年郑州富士康正式建成时,其所在地郑州航空港在那一年的GDP为190.7亿元,到2022年,郑州航空港的GDP已达1172亿,富士康在这些年中对郑州航空港GDP起到了显著拉动作用,因着富士康的进驻,郑州航空港区吸引了300余家富士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关就业人口超过百万。

占据了苹果产能50%的富士康,在2020年时已经是全国最大的出口贸易公司,全年出口总额高达316亿美元,这一数据,占到了郑州进出口总额的80%,河南省进出口总额的60%,也可以说富士康支撑起了郑州乃至河南的出口贸易。

2011年,富士康郑州投产伊始,郑州的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不到200亿元,到了2021年已经逼近5000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升级。

富士康为郑州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利益,同时改变了郑州的用工生态,富士康给予工人的待遇是优厚且规范的,不存在拖欠工资,每月准时发放,加班有补贴费,还为员工提供住宿和工作餐。这样的工厂用工模式在发达国家和中国沿海地区比较常见,富士康到来之前,郑州鲜有这样的待遇的工业企业。

富士康的到来也提升了郑州的城市形象。知名企业对一座城市的影响较为明显,比如深圳的腾讯、华为,合肥的蔚来、科大讯飞,北京的百度、联想,提到这些企业便想到了这些城市。郑州因为富士康的存在,让这座中国中部中心城市被外界重新评估。2016年,在富士康进入郑州五年后,郑州成功晋级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际郑”也成了郑州的新名片,冉然一座新的“国际商都”。在富士康到来之前,郑州长期被戏称为“大郑县”。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缺乏自主创新,间接阻碍了郑州的产业升级。因为像富士康这样的超级代工厂赚的是苹果的代工费,从本质上看富士康的工厂是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尖端技术和市场渠道都掌握在苹果这样的代工客户手里。实际上,即使郑州富士康做的再大,充其量是代工的产能庞大,不会对郑州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方面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

另外,一个地区如果一厂独大,所有的配套设施、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等都会围绕这家企业开展,这样会挤压其他企业的生存空间,无法形成健康的产业结构。像富士康这样的巨无霸企业很容易成为一个地方的经济支柱,但是当富士康撤出时,势必会重创该地区的经济。

不论是郑州富士康还是国内其他地区的富士康,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拥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日后随着用工成本的升高,郑州富士康也必然会出走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地方,就向现在富士康把一些转移到印度等地,就是因为那里的人工成本比郑州要低很多。用人口红利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年代其实已经渐行渐远,自主科技创新才是我们的未来。

在中国从低端制造大国向高端制造强国转变之际,富士康模式或许应该值得反思。

富士康虽然没有完全撤出郑州,还投资10个亿新建了公司,研发新能源汽车。但其与郑州合作的巅峰时刻,不会再重演了,这也导致郑州经济出现下滑,尤其是郑州航空港一些街边店铺关闭,已现萧条,因此郑州就把目光放在了新能源汽车。

根据郑州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郑州GDP增长2%,而与之同级别的几个城市均优于郑州,武汉增长4.5%,长沙增长4.8%,合肥增长3.6%,郑州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其实郑州的汽车产业基础并不差,但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却乏善可陈,甚至被业界评价为“已经掉队”,郑州市这几年出台了一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但力度还是不强。

02

合肥模式或可借鉴

其实郑州新能源汽车发展完全可以参照合肥模式,现在的合肥已经我国重要额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离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之都”目标咫尺之遥。

什么是合肥模式?有人说合肥新能源汽车的故事,历史传承起源于江淮,高光时刻来自大众,舆论谈资全在蔚来。

这三家背景与风格完全不同的车企,是合肥新能源汽车多样化发展的代表。

江淮本身就是合肥本地车企,前身是创建于1964年的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从一个零部件小厂起家,到2004年跻身了中国汽车工业八强,成就显赫。但后来用于“商改乘”不及预期,一度经营不顺。

2016年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自建工厂的蔚来找了江淮,双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联合打造世界级智造工厂,建设国内首条高端全铝车身生产线,生产的蔚来ES8、ES6两款产品。这次联姻,双方各取所需、优势互补,目的都是自救,但也为蔚来日后扎根合肥打下了基础。

2019年蔚来陷入低谷,李斌对接了许多城市,北京亦庄、江浙都把他拒了,等他对接到第19个城市时,事情出现了转机,这个城市就是合肥。

有了与江淮合作的基础,合肥与蔚来合作进展很顺利。蔚来汽车在2020年4月与合肥市政府达成了一项对赌协议 ,合肥市属的投资机构向蔚来中国项目投资70亿元人民币,并持有24.1%的股份,不过蔚来要达到相应的业绩标准,不然就要在一定期间内回购股份。既然拿到了合肥的战略投资,为了回报合肥,蔚来将中国总部放在了合肥,建立总部管理、研发、销售服务、供应链制造一体化基地。

大众与合肥的合作同样是因为江淮。2017年,大众在中国成立第三家合资公司——江淮大众,江淮与大众各持股50%。江淮大众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第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企业。

2020年11月,大众增持江淮大众股权至75%,江淮大众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大众安徽研发中心也在安徽合肥落成。大众安徽也成为国内第一家完成股比调整,由外方控股的乘用车合资企业。

今年2 月 23 日,大众宣布大众安徽 MEB 工厂全新车身车间完成建筑施工,车身车间内的各项设备将于三月份开始安装。该工厂将在在今年年下半年量产投产,最大年产能预计可达 35 万辆新能源汽车,并且将在今年推出第一款基于MEB平台打造的电动车。

除了蔚来和大众之外,合肥的新能源整车企业还有比亚迪、长安、安凯。

除了整车企业,近两年,合肥也在着力打造更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引进了国轩高科、巨一动力、中航创新等一批产业链龙头,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均有涉及。

此外合肥还打造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汇聚了科大讯飞、杭州宏景智驾、科大国创、合肥四维图新、北科天绘、安徽仓擎、安徽域驰、安徽赛宝、华为和百度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资源。如果说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那么智能化就是其下半场,合肥市在为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布局。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为25.5万辆,同比增长 133%,排名全国城市前10。今年1-5月,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23万辆、同比增长400%多,2023全年新能源整车产量有望接近100万辆。到2025年,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超300万辆。

03

郑州应该怎么做?

其实要问“合肥模式”的核心是什么?那一定是给力的新能源招商政策以及雷厉风行的去落实政策,郑州市长喊话特斯拉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模仿“合肥模式”,表明态度。

其实郑州这几年同样在积极引进一些新能源车企。根据官方数据显示,郑州市目前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近20家,包括宇通新能源大中型客车、郑州日产纯电动皮卡、上汽乘用车新能源车、东风日产新能源乘用车等等,但是郑州2022年整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才6.98万辆,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这些新能源车企在郑州的生产线规模都不是很大。

郑州也明白自身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掉队”,今年6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能超过100万辆,动力及燃料电池产能达到15万套,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产能达到10万套,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企业20家以上、50亿元以上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企业2~3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基本构建,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力争达到30%。

郑州的目标很清晰,但实施起来的难度不小,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与几年前不同,合肥算是占得了先机,已经布局了多年,而郑州之前由于富士康的存在,并没有在新能源上发力。去年特斯拉建第二工厂引来多个城市竞争,其他新能源车企也同样会是各地争取的对象,比如, 近期沈阳集中签约53个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项目,总投资1480亿元;温州1258亿元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集中签约;56个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项目落户武汉,总投资1120亿元。

在房地产无法支撑经济增长之后,新能源汽车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利器,郑州要想完成既定目标比肩合肥,必须拿出比合肥更大的魄力,投资一些极具潜力且具备一定规模的新能源车企,积极利用好汽车产业发展基金,这样才能稳操胜券。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