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版GPT”,看京东云在大模型时代的“终局思维”
随着OpenAI公司发布的ChatGPT的走红,“大模型”成为2023年中国科技界最受关注的一个热词,其也被很多专家公认为人工智能领域“iPhone时刻”的到来。
熟悉科技产业的读者都会知道“iPhone时刻”意味着什么,它曾带来了整个科技产业的大地震。其掀起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也带来了小米、OPPO、vivo、字节跳动、美团与贝壳等一大批科技企业的兴起。
为了把握大模型带来的机遇,也为了防备自己在大模型时代被新势力企业颠覆,京东、百度、阿里巴巴与腾讯等科技巨头们都投入重兵,严防死守。商汤科技、科大讯飞、360等垂直领域的科技企业也都跃跃欲试,希望借助大模型这次机遇实现新的业务蝶变。同时也有王慧文、王小川等本已经退居幕后的科技产业老兵重新出山,投入大模型领域再创业。
不过,大模型领域的商业应用现实远没有人们幻想的那样振奋人心,目前为止还没有诞生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公众较多关注的还是类似问题对答、文章、图片生成等To C端的产品上。当前,除了OpenAI公司收获高估值之外,最大的红利受益者便只有上游的GPU芯片厂商英伟达了。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也不用过于悲观。因为那些真正的前瞻者与洞见者,都已经看到了大模型最大的价值不在C端,而是在具体产业中的应用潜力。这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当前真正在大模型领域下重注的企业都有一个共性特征,就是均有着规模庞大的To B业务基础。
例如,OpenAI背后仰仗的是全球科技巨头微软,ChatGPT的最大应用价值在于对微软庞大的B端云计算业务Azure的助力;全球最大的云计算巨头亚马逊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自己的大模型产品,以防御微软在云计算业务上的侵袭。
在诸多国内科技企业巨头正在为大模型与产业的融合而苦苦探索时,笔者注意到有一家企业在该领域已经走出了自己的差异化实践,其便是京东云。年初,京东云就宣布聚焦产业端,推出言犀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而近日该产业大模型发布已确认在今年内完成,这在“百舸争流”的大模型领域创造了一种新范式。
由于大模型本身就具备着较高的技术与资金门槛,而与更加复杂、低频、长尾的产业应用场景结合,则面临着更高门槛的技术难度与更高程度的定制化需求,无论是在场景层面,还是在技术、团队层面,都对京东云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对于产业端的看好,不仅仅是京东,陆奇也曾公开表示,中国在大模型领域发展机会巨大,全球唯二,要奋起直追。他说特别是在平台研发层面,要抢占产业制高点,具备类比ChatGPT的生态能力。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哪家企业的大模型能给B端客户带来最佳价值和最优体验,谁就有可能颠覆云计算产业的固有竞争格局。
产业大模型,为什么是京东?
当前,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中拥有多股实力强大的势力,那么京东云率先宣布发布产业大模型的底气到底何在呢?
在对京东云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进行系统研究后,笔者认为支撑其在产业大模型领域先人一步的关键要素有3个。
首先,产业基因与场景积累是京东云在大模型领域的差异化优势。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智能服务与产品部负责人何晓冬博士认为,大模型浪潮带来的“大交互”时代,将让人工智能告别唯“识别率”的时代,“尤其在产业界,上下差零点几个百分点,对最终的效果影响并不大。而对用户体验影响最大的关键,是在真实场景,特别是产业场景中的深度应用与不断打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现有产品在忠实度、可信度与精准度方面的不足。
而拥有超过5.8亿消费者用户,数十万B端商家,涵盖产业链领域“十节甘蔗”的京东,在人工智能领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差异化路径,即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的“产业AI”。传统人工智能企业多是先研发出语音、视觉与语义理解等领域的AI技术,然后为这些技术在产业中寻找应用场景,采取这种路径的人工智能企业多面临着严峻的商业化落地瓶颈。而京东云基于具体业务场景下需求驱动的人工智能研发路径,不仅衍生的技术更具实用性,也没有商业化的隐忧。
以京东零售场景的智能客服为例,其是一个每年高达十几亿人次多轮对话,堪称全行业复杂度最高的任务型对话交互场景。任务型对话交互场景区别于普通闲聊的对话场景,其以解决真实世界深度复杂的任务为目的,需要客服能够完美解决客户售前售后咨询、价保、交易、支付、配送、退换货服务等各环节的需求。
由于“任务型智能对话交互系统”是一个天生便具有生成式特征,而非只擅长识别能力的传统AI产品,这也让言犀平台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个产业大模型的雏形,这为未来千亿级言犀产业大模型的发布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目前,言犀人工智能应用平台已在产业实践中沉淀了4层知识体系、40多个独立子系统、3000多个意图以及3000万个高质量问答知识点,覆盖超过1000万种自营商品的电商知识图谱。
其次,京东云在人工智能底层技术上的领先性,是京东云发布千亿级产业大模型的技术保障。
就在近日,被誉为“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公布,获奖者除了国内最顶尖的科研机构,京东云言犀团队和何晓冬博士也位列获奖名单,这颇为引人瞩目。
凭借“任务型智能对话交互关键技术及大规模产业应用”,京东云言犀团队斩获科技进步奖,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智能服务与产品部负责人何晓冬博士斩获杰出贡献奖。
在吴文俊奖的评选过程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组织对该技术领先性给予了高度认可。其评价称,“该项目技术复杂,研制难度大,创新性强,项目成果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直接指出“成果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这些高难度技术的积累,都正是千亿级言犀产业大模型所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尤其“看、听、说”结合的多模态技术是大模型时代已经共识的核心方向,而言犀平台的多模态可控对话能力正好与之完美匹配。
最后,京东云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拥有行业领先的人才团队积累。
《砺石商业评论》在长期商业研究过程中,除了关注一家企业在财务、产品与技术等结果性领域的具体成果之外,更关注这些结果性成果背后的过程性要素,而在所有过程性要素中最关键的便是团队与文化。
随着此次吴文俊奖的颁布,京东云言犀团队的核心成员也首次对外展示了其“庐山真面目”,笔者对此格外关注。该团队目前除了负责人何晓冬博士之外,还有吴友政博士、张政臣博士与陈蒙博士等多位业界大牛。其中,吴友政博士担任京东科技语音语言算法部负责人,张政臣博士担任京东语音合成产品负责人,陈蒙博士担任京东科技人机交互技术部负责人。
对于这些员工,笔者的第一感知便是,他们都有着靓丽的名校、高学历教育背景与出色的科研成果,这都证明了京东云在吸纳顶级人工智能人才上的组织吸引力。另外,上述成员也还只是京东强大技术人才积累的一个局部组成部分。据悉,京东科技集团目前60%以上员工为技术和产品人才,这些优秀的技术人才很关键,他们是京东云能否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所作为的前置条件。
除了靓丽的教育背景与出色的科研成果,笔者对京东云人工智能团队的第二个重要感知,是他们对产业的深刻理解,以及深扎产业去解决具体问题的务实与执着风格,这与京东这家企业的文化基因高度匹配。
何晓冬博士坦言,“我最近五年在京东做‘产业AI’,觉得这个路子是值得的,这让技术能深入到社会和经济领域,真正减轻客服等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生产效率。”
吴友政博士则谈到他在京东从事人工智能工作最有成就的事情时表示,“从2018年做言犀开始,产业互联网还没有那么火热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这个行业里面进行了探索,深入业务,了解每个业务的痛点,和业务同学梳理出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以及用最终的业务指标去衡量技术先进性。不是验证一个模型就可以了,当看到一个高频的,高价值的产品被很多人使用,是我最有成就感的”。
目前智能客服除了在京东内部业务被广泛应用外,在团队的努力下,还在零售、市政、金融、运营商、能源、交通等多个行业落地。比如,某头部电脑品牌商使用京东云数字人产品,月度直播间GMV达到千万级,店铺GMV提升28%,ROI达到4.8。
在知识场景最复杂的政务热线上,自2021年与大同市首创12345智能热线“大同样板”之后,京东云先后还服务了上海普陀区、东莞、南通、大同、芜湖、保定等城市的政务热线智能化工作。
如今的大同实现了呼入电话接起率提升至100%,东莞受理市民诉求办理满意率也达到96.8%。在保定,采用对话分析技术,实时预警研判出多起覆盖升学、食品安全、营商环境等方面潜在群体事件……
“终局思维”下的京东产业AI
“终局思维”是商业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商业思维,即要求企业能从行业终局去思考当下的业务布局,以终为始,这样会事半功倍。如果缺乏“终局思维”,只是深陷行业当下表象的混沌局面,企业往往会迷失方向,无功而返。
从很多技术前瞻者的共识来看,类似互联网最终以“鼠标+水泥”的形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具体场景之中一样,大模型的最终归宿也将是实体产业的物理世界。未来各行各业的企业,除了采买基础设施层的公有云服务之外,大模型也将成为它们各自的数字化标配。
当前大模型领域的参与者,有的受限于自己占据绝对重心的To C业务,有的为了资本炒作与估值提升,有的求大求全,有的因为缺乏产业基因,导致大多数企业都处于大模型开端时期的同质化模仿阶段,而京东人工智能团队没有跟风同质化的通用大模型开发,而是另辟蹊径,一开始就将“产业版GPT”作为战略重点,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以终为始”。
不过方向对了,还要看落地能力。
一方面,生于产业,长于产业的京东“产业AI”,无疑在大模型时代拥有着最好的产业基因与场景积累。另一方面,京东科学家团队在长期实战场景中沉淀下的诸多关键技术,以及何晓冬、吴友政、张政臣与陈蒙等为核心的一批对产业与技术具有双重深刻认知的优秀人才,为京东在产业大模型领域的突破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底气。
作为各家云计算巨头未来角逐B端市场的最关键竞争武器,一旦言犀产业大模型在产业应用中获得明显的体验优势,那么其也将为京东云在整体的云服务领域,创造出一次重要的跃迁机遇。
猜你喜欢
从“产业版GPT”,看京东云在大模型时代的“终局思维”
所有大模型的最终归宿都将是实体产业的物理世界。而生于产业,长于产业的京东人工智能,无疑在大模型时代将面临着一次重要的跃迁机遇。京东云敞开“朋友圈”,最懂产业的云长啥样?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京东云的开放也面临着大量的后续工作要做。比如进一步梳理流程将其标准化,同时将一系列机制落实下来,以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