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卖课的,谁还能用AI赚到钱?
前些日子,一张“教人用ChatGPT赚钱周入百万”的表格在社交平台上疯传。前五名的收入预估皆超百万元,数据来源知识付费App“知识星球”。
不过,表格前列的这些人,自身就是较为有名的知识博主,有一定的粉丝基础。比如表格榜首,靠售卖公众号写文能力的“粥左罗”的《ChatGPT AI变现圈》,运营42天,成员1.19万人,标价279元。而据其公众号发布的最新榜单,前四名成员邀请人数就超过了1000人。
类似这样的,教你怎么“用AI致富”的课程层出不穷。价格低到九块九,高到上百过千,丰俭由人。可见,追风口时,“做挖金矿的,不如做卖铲子的”理论被大V们吃得透透的。
靠倒卖信息差,卖课致富,是AIGC领域最直接、也最底层的“搞钱”方式。趁火割韭菜,用分销“拉人头”,利用人们“不学就会被落下”的生存焦虑,来填充自己的钱包。
但在生成式AI的应用场景和商业化还处于初期的当下,对普通人来说,AIGC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什么?我们跟几位不同程度使用AI的朋友聊了聊,他们如何看待生成式AI带来的潜力?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市界」经整理发布:
浅度用户:常常,100天小红书涨粉14万
“做了三千人分享后,有人直接问我如何‘割韭菜’”
我算得上是“知识星球”老用户,看得出来,当下最直接的三种变现方式:卖课、卖解决方案、做社群收会员费。
去年10月份开始,我做了一个英语教育赛道的小红书,100天内涨粉到14万。因此也在3000人的社群中做过一次,名为《ChatGPT,小红书的创作利器》的分享。
但实话,ChatGPT给我的帮助有限,顶多帮我选选标题,优化下正文。后面我就发现,有人把这两件事强关联起来,好像用了AI,小红书就能做得起来,就能创作出爆款笔记,这在逻辑上并不成立,违背了事实。
有市场,有需求,才会有这些鱼龙混杂的提供方。一个共性刚需是,大家就想赚钱。不断有人来问我,我没有ChatGPT的知识,怎么在小红书上尽快变现?
▲知识星球上排名前列的“ChatGPT变现课程”;图源:知识星球
我有点哭笑不得。这么着急赚钱,要么你就去买大V的课,去做分销,要么你就去做组局者,利用信息差教人怎么用。我当时只是分享了自己的用后感受,发了一天,就有一百多人,陆陆续续来加我求教。
我间接赚到钱的方式是,在知识星球上“生财有术”这个社区,把自己使用的经验和教程发出来,会在社群里有奖励机制,积攒社群积分,积分可以兑换成现金,分享经验,这么赚到了五位数。
圈子里流传这样一句话:“天天工业革命,夜夜文艺复兴。”这个圈子的产品,层出不穷。想法、创意、各种信息日新月异,用就用最好、最顶端的工具。个人是没时间把所有大模型都摸透的。通义千问、文心一言那些我都试用过,但没像用ChatGPT一样,养成习惯,什么事情都丢进去问一下。
我原来是做产品经理,辞职后为自己打工。我的一个判断是,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人类的自我价值缺失感,“空心病”越来越严重。所以现在做自媒体,也是想帮助人们去找到自己的“作品”,找回真正的、非工具化的自我成就感、价值感。
AI可能会是一个“解放”的开始。
中度用户:@不存在的脑洞小剧场
“三天画出AI漫画后,收到了N份工作邀请”
我只是觉得这件事很好玩,让我快乐,我才去做的。
我从小就学画画,主业是做广告的。Midjourney出来后,我很兴奋,一天之内就想到,诶,我是不是可以用它来画漫画?不到一周,第一篇自己设计的AI短漫画就出炉了。
我在小红书发出第一篇漫画作品后,数据爆了,陆续就有人找我。有让我开班的,有让我画电影海报的,还有动漫公司让我加入他们的IP计划,让我去画长篇漫画。
我知道这是一些潜在的商业机会,但我都没回,万一对方开了一个无法拒绝的价格,就很尴尬了。我不想失去初心。
我的自我定位,是一个AIGC自嗨家,像是用AI去做一些观点的表达。这件事能让我快乐,让我能把以前无法“立刻实现”的创意想法落地,我并没考虑到,要用来赚钱。真正商业化了,就不一定能让我快乐。
而且,现在用AI画漫画也挺费劲的,长篇漫画对人物连贯性要求更高。要控制AI去保证每次生成的人物保持一致性,很不容易。比如我的第二篇AI漫画,主角是一个十岁左右、黑色短发、穿红帽衫的亚洲小男孩,你想想,这能生成多少种形象?
▲图源:@不存在的脑洞小剧场
但也说不准,AI实在是进化太快了。我画到第三篇时,发现Midjourney对人物连续性的控制难度就下降了起码一半,版本持续更新,门槛就会持续降低,最后也许就变成像摄影一样(简单)。
在智能手机出现前,拍照、摄影是少数人的“特权”,那现在,人人能享受拍照乐趣,但也依旧还有专业摄影师。所以专业者们的担忧没有那么大必要。
我觉得,这些AI工具像一个助手,把我之前感兴趣的、擅长的领域,像触角一样粘合在一起。原来我可能想到一个故事,一个画面,没办法那么快就把它具象化,但借助AI,很快就能做出来。后续我还做了《老友记》、《哈利·波特》等著名作品的人物漫画形象、做了品牌的“潮鞋化”、做了潮玩手办……
至于对艺术领域的冲击,反而是好事。普通人也不用觉得说,艺术有多么高高在上,不那么高不可攀了。人人都可以享受表达的乐趣。
我也有加入一些AI绘画群,群里目前“用AI赚到钱”的变现方式,无非是拍电商模特图、制作低端网页之类的,我觉得很无趣,不是观点的表达。
我能理解AIGC对苦苦学画的人的冲击,学画不只看天赋,也很看后天努力。现在AI似乎一下就否定了你多年苦学努力。但我很赞同的一句话是:AI就像千军万马,需要有一个王,指挥去打哪儿,否则不过是一群散兵。
别再焦虑了,去做AI的王吧。
深度用户:野菩萨
“公司新设了AI部门,用AI分享筛选‘创意素人’”
我们本身是一家业内知名广告公司,去年11月Midjourney火起来时,就敏锐意识到,需要转变思维了:AI一下拉平了专业创作者和普通人的门槛。尤其是,广告行业的核心是创意,而非执行。那未来,可以尝试群体创作支持专才创作。
于是,先是设立了AI部门,去训练自己的小模型,设计了一个自己的AI文本对话网站,有做教培课程,也在做社群。
最直接的,是层层递进式的“筛选”:先是在小红书上发帖,吸引来对AI作画感兴趣的人,设立每日挑战,两天出一个题目,把画的最好的前三名拉到一个小社群,用积分制绑定、留存住他们,再进一步筛选,扔出一些外包商单,让大家比稿。现在核心创作者就有200人,外围的更多。
这些“创意素人”的奇思妙想有时让我们这些专业人士会感慨:幸好自己是评委,不是坐在下面的那个。这也印证了我们当初的判断:未来广告行业,一群人创意一定比一个人好。
教培课程是1000元,3周12期的集训课,后续可能还会出价格翻5-10倍的课。市面上绝大多数课程是“教范式”,是教人怎么用AI“填空”。但我们的课程,要教审美,教艺术史,是基于美术领域的提示词工程,不是所有人才能跟下来。有的人本来想上实操课,硬被带着上了思维课。我们允许退课,设高价也是为了筛选合适的人。三期下来,有上千号人。
这些“学员”中,有二十多万粉的小红书插画博主、大型设计公司老板、游戏界“老兵”……80%的人都是相关从业者,有自我提升需求。越是行业顶尖的人,越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
后续也有学员发来反馈,不是拿来赚快钱、再分销割韭菜,而是实打实改变了自己原先的工作流程,或者探索出新的可能性。比如,有用AI生成的图落地做了广告海报,有帮珠宝公司去做前期概念设计图……
我们自然也有直接用上。今年3月,我们接了飞书的创意先导片,花了11个小时就做完了原先需要2周时间的片子。但像这种需要用“先进”概念打造行业优势的公司,比较少。客户更为普遍的态度是:可以接受在流程中用AI,但不可大吹大擂,以此为看点。
▲中国首条AIGC广告,所有素材由AI生成;图源:飞书预告片《探》截图
有的是出于法务风险考虑,有的是品牌调性不符——比如,本来就主打“百年手作”概念,怎么允许用这种“科技”来做宣传?但慢慢也在变化,我们有接触到老牌消费企业,也愿意用AI来做。
价格方面,客户并没有因此要求降价。能找专业广告公司的,就是认可“创意”的价值。所以不必担心“AI抢饭吃”,省出来的时间,我们可以花在更值得思索的事上。AI其实解放了一部分生产力,那些,有了AI干活,就直接把人开掉的公司挺没远见的。
任何领域,先跑出来一定是顶层的和底层的,中间层往往最尴尬。顶层的比如说可口可乐,用上了AI生成的概念片,可以探索一些形而上的玩法,底层的就为降本增效,怎么便宜怎么来,比如淘宝店那种直接AI生产餐饮概念图、AI批量制作模特图,价格很低。
目前行业就在一个“顶层、底层开始用,中间层还在观望”的阶段。我们课程群中,也有同行进来“学习”,往后肯定是对手。但我们不在意。现在整个行业还处在一个“百米赛跑发令枪都没响,还在摆姿势”的阶段。
大家现在学的,并不是怎么用AI绘画,本质上是学会跟AI对话的能力。AI有自己的语言逻辑和沟通技巧,不同AI都有自己的沟通技巧。作为人类,如何提问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才是关键。
未来谁能提出好问题,谁才能做出好创作。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中国速度”!文心大模型3.5已整体超越ChatGPT!
文心大模型频频取得“第一”,得益于百度“芯片-框架-模型-应用”四层技术栈优势、知识增强的核心特色和繁荣的大模型生态三大优势。腾讯云吴运声:用户需要的不是简单聊天,而是对场景的全面理解
ChatGPT代表的大模型“走红”以来,诸多玩家纷纷入场,作为国内科技三巨头之一的腾讯却表现得并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