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总想干掉SIM卡,但运营商们不愿意

《财经天下》周刊倪毓平2022-09-26 14:32 大公司
苹果激进宣布取消SIM卡,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虽然此技术数年前便已臻完善,但落地并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个商业利益分配问题。

苹果激进宣布取消SIM卡,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虽然此技术数年前便已臻完善,但落地并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个商业利益分配问题。

世界上最恨SIM卡的,大概是苹果公司。

现在已经难以想象,1991年世界诞生的第一张SIM卡,大小和一张银行卡差不多。此后,SIM卡从“25mm × 15mm”的标准卡缩小到“15mm × 12mm”的小卡,再到迷你卡后,一直维持到现在的形态。但9月初的发布会上,苹果宣布要更激进地取消SIM卡。这背后,每一次SIM卡的尺寸缩减,都伴随着苹果公司在手机研发过程中,与SIM卡的坚决“斗争”。

2010年,iPhone 4首次让小型卡进入了推广商用;2012年,iPhone 5将SIM卡的尺寸进一步压缩到原卡的二分之一。最近,苹果更是宣布在美国本土推出的iPhone 14 中取消实体卡槽,完全依靠eSIM卡(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提供服务。iPhone 14提供的eSIM服务最多可支持8个运营商,同时使用两个电话号码——这也被网友戏称为“8卡双待”。

SIM卡究竟是哪里惹到了苹果公司——主要在于SIM卡槽一直是苹果手机设计的“拦路虎”。

毕竟从刘海屏到灵动岛,苹果对手机上所有的开口和打孔都深恶痛绝。据海外媒体报道,苹果准备在2024年的iPhone 16上,砍掉最后一个手机接口——消灭充电口,仅支持无线充电。

平心而论,减少手机接口,去除外部链接环节,转而采用嵌入主板的eSIM设计,将极大提高设备的抗震、防尘、防水能力。手机也能更好地适应高温、防腐蚀的严苛环境。当然,这也会让手机的功能与设计想象空间被进一步放大。

eSIM仅须“空中写卡”就可开通服务,用户更换电信供应商将变得便利。苹果消灭SIM卡的举动,也势必很快得到更多手机厂商和通讯服务商的跟随。而随着产业链的协同加深,更为便捷的、能适应更多环境的eSIM卡也将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表、手环、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终端设备上。

近日,工信部在回复网友提问中称:国内正在研究推进eSIM技术在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及智能手机设备上的应用。待条件成熟后,将扩大该技术的应用范围。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小小的SIM卡变革,还隐藏着深度的产业思考,在这背后,以eSIM技术为契机,“万物互联”的图景又清晰了几分。

(图源网络,iPhone取消实体卡槽,网友为卡针立碑)


手机无卡有多爽


9月,留美自媒体人朱家乐拿到了iPhone 14新机后,马上开通了eSIM功能。

现在,在美国购买新版iPhone 14后,如果曾开通过eSIM,可以直接将新旧手机并排放置,系统会弹出是否转移手机号的提示。点击“确认”几秒钟后,手机号就会以eSIM形式发送到新手机上,同时原有SIM卡失效。

如果没有开通过eSIM,则可能要先在PC电脑上登录运营商网站,提供支持eSIM手机的IMEI和EID号,通过反馈的QR码完成开户。前后时长大约需要几分钟。

摆脱了卡片的物理束缚,eSIM的一大优势是能够便捷地更换和增减运营商。朱家乐设想:如果去法国游玩,飞机落地,掏出手机点几下,相当于打开了一个小程序,就可以直接切换到法国当地的电信运营商,效率和使用费用会比实体卡经济很多。

过去几年,佟天明一直在新西兰生活。他回忆:两年前,自己的手机用的是国内的SIM卡,某天突然无法识别、没有信号。运营商规定,更换卡片需要本人前往营业厅办理。多次协商下,运营商同意佟天明可以向国内邮寄身份证,委托家属代办。等到新的SIM卡办理下来,卡片和身份证又漂洋过海,被寄回了新西兰。一来一回,一个月过去了。佟天明表示:等eSIM上线后,他会第一时间体验该技术。

虽然多数人还没有在手机里用上eSIM技术,但这一技术的落地其实很多年前就已实现。

早在2011年,苹果公司便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的专利,可以被看作是如今eSIM卡的雏形。2014年9月,苹果在iPad Air 2发布时首次为其添加了eSIM卡功能,允许用户更为轻松地切换运营商。

在手机端,2018年,苹果在推出的iPhone XS、iPhone XR系列中就引入了eSIM卡设计,同时支持单实体SIM卡+eSIM卡的双卡双待功能。

在美国生活的方欣然目前还没有购买最新款的iPhone 14,但她所用的iPhone 13同时开通了实体SIM卡和eSIM。她感觉,eSIM卡下的手机网速没有太大区别,但实体卡和eSIM同时运行,手机电量“似乎掉得很快,一天要充两次电”。

方欣然也看到,美国的eSIM还不是很普及。“至少我认识的大部分人还在使用实体卡。”

主要原因在于,目前eSIM的开户还不能完全脱离开PC或者客服。某种程度上,从PC端反馈QR码的过程也可被理解为给予eSIM卡身份认证。在一些跨国远途旅行,或者是想在几台手机之间随意更换运营商的场景中,实体SIM卡的插拔即用反而更加便利。

但随着苹果准备彻底在手机上消灭实体SIM卡,这一情况或将发生变化,并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运营商的提前布局和响应。

2022年9月1日,韩国境内的通讯运营商上线了eSIM卡服务。同一天,在首尔读书的周恺为自己的iPhone开通了eSIM。由于是外国人身份,过程多了一道人工电话确认的程序。即便如此,前后也仅花了10分钟的时间。“如果在以前,换卡需要邮寄,可能要耗时2到3天才能解决。”周恺说。

在韩国,eSIM比实体SIM卡的开卡费用更低。从前一张实体卡的收费大约为7000韩币,约等于人民币20元到30元左右,而开通eSIM卡的费用约合人民币10块钱。

最近中国香港也已上线了eSIM业务。其境内服务商“易博通eSender”表示:支持购买eSIM服务,但需持有满足eSIM功能的手机机器。目前使用该功能的用户多为海外回国群体,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们在香港中转期间的上网需求。收费根据套餐定制,与实体卡的价格接近。


运营商先“卷”起来了


虽然在技术层面,eSIM已万事俱备,但落脚到取消插槽,苹果也要看运营商的脸色。

关键点在于,eSIM让用户可以对运营商自由切换,这显然会触动巨头们的利益。目前国内的三大运营商仍不支持携带eSIM的iPhone入网。2018年在美国,苹果公司就曾举报两大运营商Verizon和AT&T违反自由转换无限运营商的规定。

此外,消费场景的转变也可能会切走运营商的蛋糕。以往,消费者需要走进营业厅办理卡片业务,为门店带来流量的同时,也会拉动耳机、充电线等零配件的销售额。而如果改为eSIM,人们线上即可完成操作,门店潜在的消费机会可能就减少了。

不过这一次,苹果已下定决心,自断后路,eSIM卡也可能会出现普及的契机。而更大的选择空间和便捷的操作,可能会让消费者降低对运营商的依赖。

首尔的周恺已经感觉:eSIM上线后,韩国运营商们的服务“卷”起来了。最近,他将运营商KT换成了LG。比较两家运营商套餐后,他发现KT的套餐为:资费100元人民币左右、15G的流量;LG的资费为50元人民币,2G的流量套餐。流量用尽后,还可以降速使用无限流量。

这些新套餐比照以往有大幅度的优惠。“以前,50元是不可能买到通话无限、流量无限的套餐服务的。曾经‘躺赚’的运营商们需要提供更多优惠来挽留、吸引用户。”

在美国,运营商T mobile也在推广“免费试用eSIM三个月”的活动。方欣然正是在这些优惠活动中接触到了eSIM。

不过,在美国之外,eSIM的普及度还不均衡。对于新版苹果手机,美国消费者的接受度分化较为明显。那些仍有回国需求,需要保留国内实体卡插槽的留学生群体对美版iPhone接受度较低。

方欣然表示:在美国互联网上,讨论去加拿大购买手机的人比比皆是。尽管加拿大版的手机关税、价格并不便宜。也有网友选择购买国行版iPhone,邮寄回美国,因此成为了华强北的“反向输出”案例。而美国本土人士则对新版iPhone的eSIM卡的迭代多表示“无所谓”。

整体来看,iPhone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仍在逐步升高,其绝对的话语权地位势必会造成其他手机品类、乃至其他国家对eSIM的跟随步调加快。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在今年年初发布的2021年市场统计数据显示:iPhone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所占份额已经超过50%,其研究总监Jeff Fieldhack表示:“在过去4年里,流量变动方向一直是从安卓流向iOS。”既然苹果已将eSIM定为战略,安卓手机势必将全面跟进。


eSIM离我们有多远?


回溯过去10年苹果在取消SIM卡层面与运营商的博弈可以看到,eSIM卡能否应用,或许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个商业利益的分配问题。

2015年,《IT时报》曾报道称:华为于当年6月在P8、Mate 7、荣耀6 Plus等设备中提供了类似于eSIM的“天际通”国际漫游服务。但此项服务受到了运营商等层面的压力,华为对此升级没有大规模宣传。2015年8月,小米也曾在移动操作系统MIUI7中提供了类似“小米漫游”的功能,后来此服务却不了了之。

短期来看,eSIM在国内手机上被广泛使用的可能性并不大。一方面,苹果在中国远没有美国那样的强势地位。另一方面,国内运营商的增值服务和政策条款也有诸多不同。

另外,国内的SIM卡个体实名认证政策更加严格。《广州日报》2019年曾有报道,运营商相关人士表示:出于安全问题、实名制等方面的需求,目前运营商均暂不考虑eSIM进入手机,但会做好相关的技术储备。

凡是对硬件设计有所追求的厂商,几乎都曾经期待过eSIM给产品带来的改善和升级。但过往数年间,比起手机,在智能手表、运动手环、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设备中的eSIM应用相对来说更容易实现。

2017年,中国联通首次试点了eSIM独立号码业务。业内分析:联通愿意率先试点,与它彼时正在强势推广硬件业务和终端渠道有关。

2018年起,中国联通在6个省份、7个城市中先后开展了eSIM“可穿戴独立号”及“一号双业务”试点。2019年和2020年,联通又相继在全国开通了eSIM独立号码业务、“一号双终端”业务。2020年,中国联通与30余家企业,50余款消费互联网智能终端完成了eSIM技术对接,涉及种类包括可穿戴、平板、PC及智能音箱等。

2018年,中国移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在7个城市启动。同年,中国电信也在7个城市中开展了相同业务,并可支持4款智能穿戴设备。

不过周边硬件设备的无卡化容易协调,而手机eSIM无卡化则势必涉及到三大运营商的利益再分配,这恐怕不是一个在短期内容易厘清的问题。

因此目前,智能手表仍是使用eSIM功能最为普遍的智能设备,手表中的eSIM卡可作为手机副卡,在远足、跑步等不便携带手机的场景中,替代手机完成接打电话、接收信息、移动支付等基础功能。

据OPPO穿戴产品人员透露:相比蓝牙版本,支持eSIM独立通信技术的手表在硬件层面、软件服务层面、人力层面的升级都带来了更多挑战。不过eSIM独立通信已经是业内公认的智能手表基石技术之一,目前,OPPO Watch产品还在持续提升eSIM开卡的便利性。

而eSIM的升级迭代,对于运营商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在eSIM卡产业链里,涉及到运营商、模组厂商、终端设备厂商、APP厂商、方案服务商、卡商、芯片商等多方企业,打通eSIM卡产业链,也需要进行业务的创新。有市场人士分析表示:eSIM要求运营商加大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做好对现有设备扩容改造及号码管理等问题。

据Counterpoint Research预测,到2025年,eSIM设备的全年出货量将达到60亿的规模。其中,手机端eSIM出货设备占到45%,其余eSIM渗透率较高和增长较快的移动蜂窝设备则包含PC、路由器、手表、汽车、平板电脑等消费类和物联网设备。

另据Strategy Analytics预测,到2025年,用于物联网应用的eSIM销量将增长至3.26亿美元。技术将更广泛应用于密封医疗设备、车辆等物联网设备中。

(除朱家乐外,文中消费者均为化名)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