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丹拒绝躺平,杀入天使轮
刘晓丹当并购女皇凭的什么?凭的是曾让籍籍无名的区域券商华泰做出与中金、中信相媲美的成绩。
她可能是中国对“时机”、“周期”最为看重的投资人,这倒不仅是夸刘女士洞察准确、理解深刻,而是说,从业务上,她最需要做到这一点。
管理VC和PE的是GP,GP是职业投资人,职业投资人是以投资为职业的——这不是句废话,而是说,职业就要求人的持续性,不管行情好坏,不论大势起落,你轻易不能中断投资,否则就是中断自己的职业。但刘晓丹除了常规的直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标签就是“并购”。
而并购,非依托于周期不可。
你看,哪怕读黑石创始人苏世民的自传,她也在思考黑石生在哪年、乃至苏世民生在哪年的重要性;哪怕离开华泰的时机,她也强调此时创业的冲动来源于对市场和周期的判断。
近日,并购女皇刘晓丹罕见地不遗余力地发声,我不想浪费这场危机,时候到了。
2019年6月,投行家刘晓丹单飞后成立晨壹投资,她的合作方是红杉,即前两大股东晨壹投资(北京)有限公司与红杉皓辰(厦门)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分别占股83%与12%。
一年半后,2021年1月7日,晨壹投资完成首次募资——规模68亿元的人民币并购基金。LP有机构投资人、大型保险公司、知名母基金、上市公司等。但是,就在刘晓丹募集资金过程中,她还做了三笔合计超10亿元的投资,8.28亿元拿到华兰疫苗6%的股权、出资1亿元投资比亚迪半导体,以及领投如果新能源科技。
站在晨壹投资创立3年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它的出手案例。据天眼查显示,晨壹共投27个项目,2021年开始出手速度明显加快:2020年投了2个项目,到了2021年出手17次,2022年过去仅4个月已出手8个项目。速度愈来愈快、数量愈来愈多不说,轮次也多集中在B、C轮。
关于晨壹投资,通过公开市场和投中网消息渠道,令我最感兴趣的信息如下:
去年看过不少消费案例,几乎没出手;
去年年底,和小红书一起投资了端木良锦;
一家前段时间热度很高的消费品大股权投资案例请晨壹看过,价格太高没投,但晨壹也在操作类似案例;
5月5日,投资企服公司安势信息天使轮;
5月6日,再次发文,名为《PE过冬拒绝“躺平”》;
也就是说,晨壹进入市场以后,有个明显的适应期。看得多投得少,去年年末投端木良锦这个中式奢品是个有转折意味的案例,此次天使轮算是更进一步。
好,基于上述信息,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如下:
1.让晨壹杀入天使轮的,是一家什么公司?
2.晨壹过往投资有什么特点?此次投天使轮又意味着什么?
3.刘晓丹认为,当下是并购市场的大机会,依据是什么?
4.如果真的有并购大机会,买方在哪儿?
5.晨壹瞄准“储备弹药”反复发声,加之看好并购机会,很可能剑指大额募资。
左手天使轮
这是一家做SCA(软件组成分析工具)国产替代的公司。
什么是软件组成分析工具?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有设计、生产、交付、部署、使用、运用,然后停止这些阶段,在一个生命周期中,软件会遇到不少安全问题。例如:攻击者利用安全漏洞修改编码环境、源码库等开发工具,开发者未经安全测试使用第三方软件等。
安势信息成立于2021年6月份,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软件供应链安全平台,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客户开源软件中存在的安全与合规问题。
过去国内不少大型企业重视软件供应链中开源组件的安全与合规,但他们主要采购的是国外公司的产品。近年来宏观环境演变,国产替代在各个领域需求旺盛,SCA也不例外。这也为安势信息提供了机会。
让晨壹为天使轮投票的创始人,也是位“高P”。
安势信息的总裁薛植元曾任Checkmarx大中华区总经理,Checkmarx是以色列的一家高科技软件公司,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源代码安全扫描软件CheckmarxCxSuite的生产商。
安势团队成员也多来自华为、中兴、OPPO、Synopsys等。商业化进程上,公司的SCA产品在去年10月底发布,目前与互联网、半导体、汽车行业的客户进行商务洽谈。
怎么理解晨壹出手天使轮,首先要看看刘晓丹在投什么。
简单翻看一下晨壹2022年以来的几个投资项目,2022年1月6日出手唯九生物A轮,唯久生物是一家创新药公司,落地于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由科学家与投资机构共同孵化。
一个月后,晨壹投资生产专业助听器的公司爱听科技,发展速度并非快速,2011年成立,2013年自己做硬件,2014年有了第一款隐形助听器,2018年开始盈利。其创始人也曾在高校做科研。又过了一个月,3月份,晨壹出手苏州一生物医药B轮融资,这也是一家创新药公司,2020年成立,创始人的背景也是博士、科研。
4月上旬,晨壹出手三英精密的定增,认购1000万,这是一家生产X射线、CT检测装备等的公司;4月下旬,晨壹领投了SaaS企业Pingcode近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创始人王涛是一名连续创业者,且深耕行业多年。
整体捋一遍晨壹几年间的投资,有以下几个特点,清清楚楚:
1.赛道选择上,生物医药、企业服务领域出手项目偏多,也有芯片、新能源赛道的案子,但数量偏少,喜欢投技术。
2.集中于B轮、C轮,第一次投天使轮。
3.创始人偏向于技术出身,还对科研创业人员较为青睐。
尽管安势信息、Pingcode案子融资稿发言中见不到刘晓丹本人的身影,要么是“晨壹投资合伙人孔小明认为”,要么是“投资董事姜晓山看来”。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刘晓丹不是晨壹案例的唯一负责人。我倒不是想揣测晨壹要如何在天使投资上大展拳脚,而是说,这个案例起码证明了一件事——刘晓丹的边界,不是晨壹的边界。
再回头看看去年端木良锦这个“很不刘晓丹”的案例,更加印证了这一点,晨壹正在朝着“机构化”走起来。
但我绝不认为这意味着晨壹将持续跨界、转型,看看晨壹投资的官方公号就知道了——这显然是刘晓丹非常重视的传播渠道——刚刚发布的文章《PE过冬拒绝“躺平”》中称:
寒冬来临,最容易引发致命伤的,往往是繁荣期PE和VC的“跨界”冲动。
这句话,你可以理解为刘晓丹对投资同行的警示,同时,也一定是面对合作伙伴甚至同事的理念分享。
虽然有些案例不在刘晓丹的核心能力范围,但总地来说,她从未缺席。
1、投什么?对于技术的投资,刘晓丹很执着。2021年1月,刘晓丹在第一次投资人年度会议上发表演讲,投资要投大趋势。她不止一次分析对技术公司的投资,“技术演进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技术投资的壁垒和门槛很高,对于技术投资,“什么时候投”和“投什么”同样重要。
那次年会,刘晓丹还特意邀请了讲生命科学的嘉宾来讲脑机接口。“就是想看看前沿科学在研究什么,尽可能看远一些。哪怕有些技术也许未来十年、二十年都看不到商业化的前景,但重要的是要看清方向,毕竟今天很多成功的新产业其实是十年、二十年前的技术积累所成就的。”
刘晓丹也在演讲中提到,高科技领域的国产替代已经迫在眉睫,随着老龄化家居大健康已经成为最热的赛道。
2、如何看待早期投资?反而在投早期投资时,刘晓丹认为好公司不怕贵,因为有时间用快速成长来消化,后期投资、二级市场投资则不是。
刘晓丹认可早期投资与后期投资需要不同能力,所以也设立了专业团队来看早期投资,很明显,安势信息一定是团队中的投资人推来的案子。
3、刘晓丹对做过科研的技术人员比较青睐,这很明显,他们有相似的经历,有着偏于互相理解的共同语言。这样,也就很容易有信任基础。
刘晓丹早年在北大上学,毕业后又在北大任教。据晨壹内部人员透露,刘晓丹跟大家分享一些东西时,也带着讲课腔,她也很喜欢在内部讲课。在遇到有过科研经历、或者有过高校任职经历的创始人时,想必会生发惺惺相惜之触。
并购退出的大机会来了
刘晓丹不想错过这次危机,这是一个并购的大机会。
她不但指出了机会,而且还在反复地强调机会,为什么?当然是要做市场教育。
她说“我们不想浪费这场危机”这句话怎么理解。这句话首先是非共识,危机不是用来躲避,而是要用来抓住的。其次,主语虽然是“我们”,但讲出来就是给“你们”的,无论企业家、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她告诉所有合作方机会所在,才更可能在低迷时期推动她想实现的交易。
3月中旬,刘晓丹在晨壹投资的年度合伙人会议上发表演讲,直言不讳地说,无论市场信心怎么低迷,周围人怎么躺平,我都要更积极地出击。
“投资领域里,知道自己不做什么,有时候比知道自己做什么还要重要。”刘晓丹真正的重心在哪里?还是她的老本行。“去年市场疯狂没有交易机会时,我们宁愿手握大笔现金等待。”
换句话说,现在,我们有(一些)钱,我们有机会。
为什么呢?
刘晓丹首先提了一个问题,即便一级市场退出依赖IPO这一路径依然成立,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
二级市场全球动荡。先看中概股,创下历史最大跌幅不说,IPO数量已连续8个月趋近于0;再看港股,IPO数量从月度峰值30多家跌落至个位数,过去一年的IPO公司几乎都跌破发行价;最后看A股,从2021年2月的高点算起,一直下跌,PE估值已到12倍一下,处于历史底部,数量虽未下降,2022年以来新股破发率达61%。
二级市场的整体情况是——反复寻底,剧烈波动。刘晓丹的预判是:这种情况还会继续、甚至加剧,因为今天的世界正在饱受疫情、战争、地缘政治博弈等多项挑战。如果讲未来,美股IPO已无法与过去相提并论,港股市场容量与流动性有限,A股根本无法消化过去几年一级市场的巨额投资。
这就不必说,投资机构的寒冬、一级市场的凛冽才刚刚开始。
其次,IPO路径依赖即便成立,当真能为投资机构赚的了钱?
对投资人而言,比什么时候上市和去哪儿上市更重要是,上市后能走多远,所在行业和管理层能力到底能撑起一个多大市值的公司。
看看如今A股个股分化很严重便知,企业上市后的三年很关键,是分化最为剧烈之时,一些公司能够成长为龙头,而更多的公司可能在加速衰落。如此的话,即使IPO上市成功,靠二级市场一点点卖股票的方式退出只会越来越难。
再者,小公司被并购相比IPO,哪个才是更优选?
小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越来越难融资发展,在近5年的A股,已有近百家公司出现单日成交金额不足100万人民币的现象,也因此,不少小上市公司开始谋求控制权转让。
与此同行,很多产业已处于集中度提升、龙头竞争优势突出的阶段,在当下经济增速放缓之时,中小企业独立生存越来越难,也就会持续刺激被并购的意愿。
举个例子,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到4.8%,上市公司中的小公司盈利受负面影响明显更大——市值小于30亿元的小公司中盈利下滑的数量占比已超50%,而市值大于300亿的大公司中仅有不足20%出现盈利下滑。
并购或者被并购常常是企业到一定阶段无法回避的选择。
最后,创业者的观念变了吗?
虽然创业者大都有IPO情结,但上市后长不大,也会不得不直面现实。新一代的创始人对卖企业并不那么纠结,跟过去不一样,老一辈创始人对于卖掉企业难以接受、无法割舍,但新一代则无所谓,卖掉后我拿着钱再去创业或投资。
刘晓丹将如今中国市场的情形对比美国市场,认为当下与美国当年并购推出的拐点非常相似。1997年前,美国VC/PE的主流退出方式当然是IPO,一度高达80%。但自1997年互联网泡沫鼎盛期到2000年泡沫破裂后,VC/PE经过4-5年调整,并购成为主流退出方式,地位反转,并购退出占80%到90%。
好,过去和未来都谈完,就剩下看看现实了,我仅有一个问题,是最近采访一位头部FA合伙人时,他给出的疑问:
“买方在哪儿呢?”
刘晓丹曾在《是时候考虑并购退出了》这篇文章里分析过,她的观点是“产业方是最大买家”,而“产业买家中上市公司始终是主力”。
这也比较好理解,一方面上市公司向来是国内并购交易的主力买家,另外券商出身的刘晓丹,原本擅长做的也正是A股生意。
但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当下企业面对的并非只有市场低迷,还有疫情这个不确定因素,在这个前提下,愿意掏大笔现金买资产的上市公司,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