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列举新商业模式营销失范“七宗罪”,还点名超长预售
4月28日消息,中国消费者协会(下称“中消协”)发布“新”消费领域投诉情况专题报告。中消协点名超长预售期等不公平的霸王条款。其中提到,有些网络经营者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减免自身义务和责任.
4月28日消息,中国消费者协会(下称“中消协”)发布“新”消费领域投诉情况专题报告。
数据显示,日用商品类、家用电子电器类、食品类、服装鞋帽类和交通工具类投诉量居于商品类投诉量前五位。据统计,2022年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28.54万件,同比增长5.26%,解决22.25万件,投诉解决率77.97%,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2251万元。
近年来,新商业模式营销失范现象频发。中消协列举七类情况:(1)商家和个人在社交平台上进行直播带货,相关平台不承担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责任,主播拉黑用户或卷钱跑路后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2)部分主播及其团队不诚信营销。主播诱导消费者充值打赏或设置骗局诈骗消费者钱财;电商带货主播编造“感人”故事销售假冒伪劣产品;(3)是智能家电强制推送广告现象普遍影响消费者体验;(4)平台网红“种草”软文泛滥,虚假营销误导消费者;(5)部分直播和电商平台内经营者信息公示不清晰、不充分,或多层嵌套隐藏难以查询。(6)是利用盲盒的随机性和隐藏性做虚假、违法促销,如通过盲盒销售临期或过期产品等;(7)网络游戏道具抽奖概率不明,或叠加不明限制条件,诱导玩家反复充值。
值得一提的是,中消协点名超长预售期等不公平的霸王条款。其中提到,有些网络经营者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减免自身义务和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如一些网络商家对预售商品设置超长预售期,同时设置预售商品不退换、预付金不退等不公平格式条款。此外,线上格式合同冗长专业、晦涩难懂、暗藏陷阱,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各平台格式合同条款内容大体雷同,使消费者难以选择,加剧消费者“要么接受、要么走人”的不利地位,限制了消费者协商缔约的权利等问题也被点名批评。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
年货市场新风向:多元化需求驱动品牌策略深度转型
春节临近,年货市场繁忙,线上线下融合,品质消费成主流,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碰撞展现新活力,商家需创新优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年关将至食品消费再迎高峰,我国食品相关企业超127.2万家
年关将至,食品消费市场升温,企业扩产备货加强推广。电商平台推年货节,健康食品受热捧。全国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稳。我国超127.2万家食品企业,山东最多,涉司法案件企业占2.11%。“千金难买我高兴”成为新消费理念,年轻人热衷为情绪买单
年轻人“花钱买快乐”成新趋势,追求物质与心理满足。《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三成受访者为情绪价值消费。潮流生活相关企业超3.4万家,近五年增长显著,广东最多,涉及司法案件企业占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