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三年收20多张罚单,质量问题频出,三季度在华业绩暴跌四成多
没有一丝丝意外,“罚单大户”H&M又被罚了。
据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在刚交完2021年年底最后一份罚款不到一个月后,服装品牌“H&M”的关联公司海恩斯莫里斯(上海)商业有限公司又再次收到一份开年“罚单”,因“生产、销售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被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没收违法所得0.8646万元,罚款13.77686万元,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而作为“屡禁不止、屡罚不改”的典型代表,H&M被罚一事,很快就在2022年1月21日下午冲上微博热搜,引起网友广泛热议。截至1月22日中午12点,“H&M因劣质服装太阳镜被罚13万”的话题已经有1.3亿次阅读、3165次讨论。
对此,有网友评价称,“H&M真是越来越差了”、“质量确实不咋地”,也有网友直言“H&M被罚第几次了?不痛不痒它会改吗?”
毕竟,这早已不是H&M第一次被罚。公开信息显示,自2008年开始,H&M就连续七次登上过国家质监总局的黑榜,2021年,其更是在一年内连收近10张罚单,并创下过“半个月内被罚3次”的记录。
曾经备受追捧的H&M到底怎么了?
(图源:视觉中国)
01、质量问题频出
2007年4月,当H&M在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淮海路开出中国内地第一家门店时,这家创立于1947年的全球第二大快时尚零售商,很受追捧。
据了解,这家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的店铺,在开业首日就创下200万元的惊人销售额,几乎相当于当时200个中国服装品牌日销售额的总和,其店门口时常排起长队,消费者想要进店购物,需要等30分钟左右。
H&M明亮宽敞的陈列,快速推陈出新的款式,加上并不算高昂的价格,让其俘获一批拥趸者,并拿下“时尚界宜家”的称号。2013年4月,在赫赫有名的王府井大街,H&M更是挤走了一家开业已经6年多的耐克旗舰店,在耐克曾经挺立多年的领地上开出了一家自己的门店。
也是这一年,H&M在中国市场斩获了65亿元销售额,并一口气新开了74家新店,将门店数从2012年的134家扩张至205家。而到2016年,这一数字更是一度变成444家,是当时Zara在中国门店数的两倍之多。
(图源:视觉中国)
可惜,H&M的高光背后,很快蒙上质量问题的阴影。
“便宜”和“快”,是H&M迅速在中国市场崛起的关键原因,这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利润空间有限,为了提高利润,其与同行们一样都在产品质量上做起了文章。
包括Forever 21、ZARA、H&M、MANGO等在内的快时尚品牌,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几乎每年都会因产品的纤维含量、染色牢度、PH值等方面不符合相关标准而登上各种质量黑榜。
但对比起其他品牌来说,H&M在成本上控制的更为严厉。伦敦零售业分析师考克若(Nathan Cockrell)曾评价称,“H&M的经营方式是锱铢必较”,为了减少花费,20世纪90年代时,H&M掌舵人甚至没收员工的行动电话,并鼓励员工,只有在特殊情形时,才能搭乘商务舱和计程车。
《第一财经周刊》曾报道,为了做到低价,H&M从不向任何供应商采购设计,而是全部使用自己的设计师。为了节约从总部飞来飞去的运营成本,H&M在每个区域都设有零售办公室和生产办公室;为了节约人力成本,H&M将75%到85%的服装放在亚洲生产,尤其是人工成本较低的东南亚。一位服装业人士曾透露,“同样一件衣服,H&M愿意给的采购价比ZARA大概低20%。”
过度追求节省成本和低定价,意味着产品品质更容易被忽略。
公开信息显示,从2008年开始,H&M就已经连续七次登上过国家质监总局的黑榜,北京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曾在采访中表示,“H&M多批次服装主要不合格的项目是色牢度指标和纤维含量不合格。”
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2018年10月至今,仅“H&M”最主要的关联公司海恩斯莫里斯(上海)商业有限公司,就已经被处罚22次,累计处罚金额已经超过170万元。其中,涉及“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质量不合格问题的高达17次,虚假宣传问题2次,产品标签不规范1次……
事实上,除了因为质量问题被多次处罚,H&M还曾多次出现因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的召回事件。早在2014年5月,H&M就曾因“存在窒息风险”召回6.5万条女童打底裤,2017年又因“装饰亮片粘贴不牢固,存在安全隐患”召回部分女婴幼儿凉鞋,2018年因为“色牢度不合格”召回部分进口婴幼儿针织上衣,2019年7月因“未达到可燃性标准,有烧伤儿童的危险”在美国宣布召回9000件儿童睡衣……
02、业绩暴跌四成
H&M的质量隐患在其身处高光时或许并不显眼,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即使常年出现质量门事件,却始终没有影响H&M在中国市场的走俏。
但随着中国市场的消费升级和消费习惯的变迁,曾经以“快”制胜的快时尚品牌们集体进入倒退潮,这些曾经被隐藏的问题,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H&M门店数达到400多家的2016年,曾经风靡全国的快时尚品牌就已经开始逐渐退潮。这年4月,英国快时尚电商ASOS率先结束了在中国的运营,黯然撤出中国市场,紧随其后的是曾号称要三年内在中国开店500家的英国快时尚品牌New Look。这年H&M在大开新店的前提下,在中国市场销售额反而下滑了1%,系进入中国以来的首次下滑。
此后几年间,Forever 21、Esprit等国外快时尚品牌相继败走中国,H&M、ZARA、GAP等品牌也过得越发艰难,不得不关店、清仓。数据显示,2017年,H&M的开店数量就较前一年减少了近半,到了2019年更是直接关店10家。
但相比起疫情发生后,H&M在全球市场上的受挫程度,其在中国市场的萎缩程度显然已经属于损失较小的一类。财报数据显示,2020财年,由于疫情导致H&M全球范围内出现大规模临时闭店,H&M集团销售总额同比下滑18%,降至1870亿瑞典克朗(含增值税),但中国内地在H&M的地位却从全球前五大市场一跃成为前四大市场。
(图源:视觉中国)
不过,2021年3月以来H&M在中国市场的命运迎来真正的转折点。
原因是,H&M受到不少消费者的公开抵制,其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店铺均被下架,商城App也被小米、华为、vivo、腾讯等手机应用商店下架。据《财经天下》周刊最新查询发现,“H&M”的店铺及商品至今仍然无法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搜索到。
反映到财报上,2021年第二季度,H&M在华销售额暴跌23%,销售额损失高达4.8亿元人民币。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更是直接掉出了H&M十大市场名单。按照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作为H&M第四大市场时约18.79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和2021年第三季度H&M第十大市场西班牙11.42亿元的销售额估算,H&M2021年第三季度的在华收入约暴跌40%,损失超过7.37亿元。
H&M的质量问题也开始被频繁提及,其每每因为质量问题收到一次罚单,都会引发一波群嘲。
不过,尽管惹怒了中国消费者,H&M显然并不打算轻易放弃中国市场。
2021年9月末,H&M集团就将旗下高端品牌ARKET和& Other Stories的中国线下首店分别开进了北京三里屯和上海iapm商场,试图通过ARKET和& Other Stories等新品牌重新“开路”,摆脱品牌“廉价低质”的标签,以及因“造谣新疆棉”而在中国被大面积抵制的现状。2022年1月,H&M又在北京西单大悦城,开出了中国首家男装概念店,试图寻找新的增长点。
但口碑崩坏的H&M能否在快时尚光环逐渐退去,而国潮大面积兴起的大背景下,重新闯出一条生路,显然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