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导流到自营,市场格局或改写,中移动拟设消费金融公司

AI财经社史思同2021-12-31 09:41 大公司
近年来,流量巨头布局金融已成常态,而坐拥海量用户的通信运营商却似乎一直未见动作。不过据了解,中国移动目前计划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近年来,流量巨头布局金融已成常态,而坐拥海量用户的通信运营商却似乎一直未见动作。不过据了解,中国移动目前计划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事实上,2018年底,中国移动便成立了中移动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移金科),全面发展金融业务,但在牌照方面仍棋差一着。

而此次谋取消费金融牌照,或正是中国移动金融业务由导流转向自营的关键一步。但在竞争激烈的消金赛道中,作为流量巨头的中国移动,也同样将面临考验。

流量巨头布局消费金融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移动正在计划获取消费金融牌照,拟在自营金融业务方面作出新规划,具体进度需根据集团战略安排进行。

作为通信运营商中的头部企业,中国移动在金融业务的布局上一直不温不火。自2010年以来,中国移动便已开展支付业务,直至2018年12月,才整合旗下支付、电子商务等业务成立了中移金科,定位为“通信+消费+金融”的综合服务商。

此前,中国移动已经陆续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和保险经纪牌照,若此次谋求消费金融牌照的计划顺利成行,便将获得中国移动布局的第三张金融业务牌照。而这张牌照的获取,在弥补自身牌照缺口的同时,将更进一步推动中国移动在相关业务领域发力。

以“和包”App为例,作为中移金科的核心产品,和包App当前为用户提供支付、消费、贷款、理财等多项金融服务。其中,在消费金融、信用贷款等方面,采用的则是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导流模式。

导流是流量机构与金融机构最普遍的合作形式之一。有专家指出,中国移动业务外延丰富,通过支付拓展业务范围、以导流实现流量变现,审慎开拓金融业务是合理做法。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谋取消费金融牌照,或正是中国移动金融业务由导流转向自营的关键一步。而坐拥海量用户数据及自带流量光环的中国移动,具备着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得天独厚的优势。

消金赛道竞争激烈,市场格局有望改写

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队伍继续扩容,不少银行等金融机构着力拓展消费金融业务,蚂蚁、滴滴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加入消费金融赛道。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持牌消费金融数量已增至30家,单是年内就已有三家新入局者。

今年以来,江苏银行旗下的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蚂蚁科技集团旗下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唯品会旗下的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等,陆续获批开业。

互联网方面,今年拿下牌照的还有滴滴。3月26日,杭银消费金融将注册资本增至25.61亿元获批,滴滴出行的全资子公司——迪润(天津)科技成为杭银消费金融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33.34%。

宁波银行也不甘示弱,日前,中国华融拟向宁波银行转让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待监管批准后,宁波银行也将拿下消费金融牌照。

随着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数量持续扩容,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也呈现出严监管态势,年内消费金融行业迎来多份重磅文件,多家涉及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平台被约谈。

开年1月份,消费金融行业首次迎来监管评级规定,银保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较低评级的消费金融公司或将被责令实施接管,甚至退出市场。随后,相关的监管制度陆续出台,无论是贷款利率还是助贷行业都迎来了强监管,学生贷更是严厉禁止。

业内专家认为,消费金融市场已经逐渐步入存量时代,业务机会和盈利能力将加速向头部机构集中。除了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和综合经营能力之外,公司还需要关注市场消费需求、优化客户体验,打造出留存用户的核心能力。

当前,消费金融行业参与者众,对于起步晚的中国移动来说,获取牌照之后,也同样将会面临多方考验。但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监管趋严,加之近两年互联网公司涌入持牌消费金融赛道成为趋势,行业竞争格局将有望改写。

而自带巨大流量的中国移动的入场,将对消费金融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还不得而知。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