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自科技IPO:年收入超25亿,汽车尾气里的“环保生意”
马路上,车来车往,汽车尾气在不断地被排放。有人习惯了这份“浑浊”,而有人,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对环保的要求标准不断提高,从本世纪初至今,从国一到国六,我国已经升级了6次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趁着这股东风,在处理汽车尾气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环保催化剂,迎来了发展机遇。
近日,专注于环保催化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自科技)闯关科创板IPO。目前,公司已完成发行,不日将正式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招股书》显示,中自科技在环保催化剂领域深耕已达16年之久,通过长期研发,突破了外资催化剂巨头的技术垄断,成为拥有国六汽车尾气处理催化剂技术和产品的少数国产厂商之一。2020年,中自科技营收达25.77亿元,归母净利润2.18亿元,已经从汽车尾气处理当中,经营出了一门可观的“环保生意”。
16年研发,突破外资技术垄断
催化剂是什么?但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都有一定了解。它能显著提高化学反应效率,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医药化工和环境保护三大领域。到21世纪,催化剂在解决全球普遍关注的地球环境问题方面,已经起到了与工业生产同等甚至更大的作用,而环保催化剂,也由此成为催化剂研究的重点。
狭义上,环保催化剂一般指的是直接或者间接处理有毒、有害物质,使之无害化或减量化的催化剂,如应用于尾气处理、工业废气处理等污染排放控制的催化剂;广义上,能够改善环境污染的催化剂,都属于环保催化剂的范畴,如应用于燃料电池等新型能源的开发、清洁燃料的生产等的催化剂。
在环保催化剂这个领域,国内起步较晚。美国加州在1960年就率先制定了“汽车污染物控制法令”,此后美国联邦、日本和欧洲也都相继制定了污染物排放的相关法规,带动了一批环保催化剂企业的发展壮大,如巴斯夫、庄信万丰、优美科等外资企业,已经是全球环保催化剂巨头。
我国直到1983 年才颁布了第一批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排放标准,到2001年7月1日才开始实施国一标准,对一氧化碳、碳氢化物和微粒排放做出限值要求,目前正推进到国五到国六标准的过渡阶段。由于外资企业的技术封锁,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升级的过程中,汽车尾气处理催化剂已经被我国列为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关键战略新材料。
中自科技自2005年成立以来,经过16年的长期研发,逐渐突破外资环保催化剂巨头的技术垄断,在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技术等环保催化材料上,掌握了从配方到工艺的全套核心技术,成为移动污染源(机动车、非道路机械、船舶等)尾气处理催化剂领域的少数主要国产厂商之一,并成为拥有国六汽车尾气处理催化剂技术和产品的少数国产厂商之一。
《招股书》显示,公司目前共有研发人员140名,占到公司员工总数的28.23%,其中核心技术人员数量达到12名。核心技术人员中,不乏有担任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与起草行业标准、获得国家或者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的履历。
以优质的研发人才为基础,公司自建有研究机构7个,自建创新平台4个,共建研究机构4个。其中共建研究机构包括: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省环境保护环境催化与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内燃机排放控制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中自尾气-四川大学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作为一家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的企业,中自科技历来重视研发投入。《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中自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4,298.37万元、4,499.62万元、7,723.66万元,呈持续增长趋势,即使在资金较为困难的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亦高达12.77%。
历经长达16年的研发投入,中自科技至今已累计获得发明专利55项,其中境内发明专利53项、国际PCT发明专利2项,具备了深厚的研发积累,同时也为项目实施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国六机遇,营收两年间从3亿元到25亿元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中自科技的营收分别为3.37亿元、10.01亿元、25.7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6.7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930.97万元、8655.37万元、2.18亿元,不仅在2019年扭亏为盈,还在2020年获得了同比152.27%的高速增长。
中自科技是一家专注于环保催化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而主要的产品,就是机动车尾气处理催化剂产品,以各大发动机厂、整车厂为主要客户,产品类型涵盖天然气车、柴油车、汽油车及摩托车等各种车型,此外还从事在用车改造业务。
从各产品类型贡献的主营业务收入来看,2018年至2020年,公司的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本占据营收大头的柴油车配套产品占比,从2018年的43.44%降至2020年的5.89%;与之对应,原本排在其后的天然气车配套产品营收占比,从2018年的39.91%猛增至2020年的85.37%,成为绝对的营收大头。
(截图来源:中自科技《招股书》)
这背后反映的,是公司发展战略及各车型的排放法规升级及分布实施。在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阶段,中自科技集中资源重点布局了柴油车和天然气车为主的重型商用车领域。2019年以来,随着国五向国六标准的过渡,天然气车国六产品成为公司的主要产品,该部分产品贡献的收入获得了大幅增长。
这也意味着,随着国六排放标准的全面实施,公司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2018 年,公司销售规模相对较小,产能利用率相对较低,2019 年至 2020年,公司天然气车、柴油车、汽油车的产销规模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产能利用率显著提升。”
根据《招股书》了解到,中自科技紧抓行业发展趋势,针对所有常见燃料车型的尾气处理催化剂产品进行了全面布局。接下来,随着国六排放标准的逐渐全面实施,中自科技作为拥有国六汽车尾气处理催化剂技术和产品的少数国产厂商之一,产品和技术受到更多客户认可后,市场需求预计将显著增长。
另外,相比巴斯夫、庄信万丰、优美科等全球环保催化剂巨头,中自科技无论是在规模上(几家巨头2019年营收均在百亿元以上),还是品牌影响力或者是资金上,都不具备优势,也亟需通过IPO的途径募资,来获得充足的储备弹药,扩大产能,提升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和优势。
本次IPO,中自科技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150.87万股普通股募资14.6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除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余分别投向新型催化剂智能制造园区、汽车后处理装置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国六 b 及以上排放标准催化剂研发能力建设项目、氢能源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研发能力建设项目。
(截图来源:中自科技《招股书》)
加注新能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测算,预计全球污染排放控制催化剂市场规模将由2019年的211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305亿美元。此外,进入国六排放标准阶段后,单车催化剂使用量大幅上升,据天风证券测算,尾气处理催化剂单价平均增幅预计达105.72%,我国尾气处理催化剂的市场规模将达到938亿元,较原有国五排放标准下的市场规模大幅增长156%。这也意味着,中自科技正站在一个千亿级别的风口之上。
值得注意的是,中自科技在抓住传统燃料汽车尾气处理催化剂市场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并非没有看到当前业务的局限性。《招股书》中的风险因素提到,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应用于移动污染源尾气处理领域,而近年来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行业技术的发展,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动力性能、续航里程等原因,电动化替代主要体现在乘用车领域,商用车的电动化比例还很低。在上述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前,商用车仍将以天然气、柴油等传统燃料为主,随着国家对氢能源的大力推广,未来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有望得到快速发展。在此发展趋势下,中自科技前瞻性布局了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研发”
有鉴于此,中自科技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其技术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招股书》中,除了介绍公司在汽车尾气处理催化剂领域的地位外,也提到了“积极探索其技术在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等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此次IPO募资中,拟投入的一大项目,便是“氢能源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研发能力建设项目”。
(截图来源:中自科技《招股书》)
这一率先行动正当其时。国务院2016年11月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系统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而根据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到2025年时,燃料电池汽车将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推广5万辆,燃料电池系统产能超过1万套/企业;到2030年,将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推广累计100万辆,燃料电池系统产能超过10万套/企业。
从最新的政策来看,2020年9月,发改委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包括电催化剂与膜电极在内的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
从目前取得的成果来看。2020年,中自科技已经与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宁德时代等高校、企业共同参与了“高性能/抗中毒车用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合成技术与批量制备”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承担了课题中关于催化剂工业化量产和工况验证的研发任务。目前,中自科技已研制成功第一代铂碳催化剂,其具有活性高、稳定性好、电化学活性面积大、低成本等特点。
待IPO募资投入“氢能源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研发能力建设”后,中自科技预计,该项目将提升公司在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及膜电极组件的整体研发能力,拓展公司的产品种类,进一步巩固并扩大公司在环保催化剂领域的产业地位,并推动公司产品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Robotaxi爆发前夜,国内自动驾驶急着IPO
集中冲刺IPO的背后,既是对资金的渴求,也是进一步加速商业化的必然要求。“流血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阶段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