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米造车的事情一直在走漏消息?

AI财经社牛耕2021-09-22 11:11 大公司
没有公司造车像小米这么热闹

从来没有一家公司造车像小米这么热闹过。

雷军马不停蹄拜访了多座城市以及大半个汽车圈,几乎每隔几天都有雷军“就合作事宜进行深度对接洽谈”的信息传出。难怪有行业人士调侃:雷军的“瓜”已经不够分了。

动静最大,起得最晚

9月13日,小米被传将收购位于北京密云区的宝沃汽车,来获得宝沃汽车手握的传统汽车和新能源车的生产资质。分析称,如果申请新工厂生产资质,需要较长的流程,而小米造车需要抢时间,通过收购获得相关资质是一条便捷的道路。但据媒体报道,双方对宝沃估值有分歧,“雷军出价很低”,谈判并无下文。

而就在几天前的9月9日,小米还被传将接手北京第二现代工厂,这家工厂同样具备冲压、车身、涂装和总装大工艺车间。后被现代辟谣,称“并无相关计划”。

在与现代闹出“绯闻”的同一天,雷军还远赴长春,拜访了被称为“汽车工业长子”的中国一汽。雷军被政府官员接见的照片也挂在了当地政府网站上。当天,一汽解放开盘股价一度逼近涨停,创年内新高。外界以为,这么高调的探访,双方合作应该有了眉目?但小米仍不置可否,称以公告为准。第二天,一汽解放股价回落4%,有分析称,小米造车可能又有了“新欢”。

如果继续往前推算,这份合作名单能囊括大半个汽车圈:北汽、长城、比亚迪、东风、长安、五菱,甚至恒大汽车都榜上有名。

而小米汽车工商注册在北京亦庄后,工厂落到哪个城市,至今也众说纷纭。除了北京亦庄,上海、武汉、合肥也都传出在引进小米。8月31日,天津市领导到小米集团走访调研,与雷军座谈交流。

从各种迹象看,小米可能会比较各地的优惠土地政策、税收减免情况,并考虑当地的产业链等问题,才会做出选择。

科技公司不乏造车者,但从没有像小米这么高调的企业。此前某头部造车新势力与北京亦庄谈落地事宜,因走漏消息,合作告吹。为何轮到小米,就天下皆知?

“小米似乎比较乐于造声势,各地政府也乐于合作。”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AI财经社,从合作建厂到汽车上市,至少需要两三年时间。在此之前,造大声势有利于保持热度,也能吸引更好的资源。也有自动驾驶从业者说,多亏小米和华为,今年找工作都变得好找了。

在汽车上市前的这两三年里,时间会是小米最大的敌人。在竞争对手中,集度汽车原本计划在2024年上市,但后来改口将在2022年展示量产车。华为与小康、北汽等企业的合作车型已经发布,明年据悉还会有一款华为深度参与的汽车面市。而小米汽车上市的官方口径,还停留在2024年。

可以说,在所有宣布造车的科技企业里,小米汽车将是量产最晚的一家。这会给小米带来诸多问题。

首先是市场容量的问题。崔东树表示,如果新车企不能抓住高速增长期,在今年或明年追赶头部玩家,等到新能源车的增速放缓就没有机会了。他透露,现在的新能源车类似SUV早期市场,有车就卖得出去。但传统车企和其他新造车的产能都在爬坡。

举例来说,特斯拉计划在2021年于上海生产45万辆车,是去年的两倍,对国内销售目标也会有大幅增长。而五家新造车(蔚来、小鹏、理想、哪吒和零跑)在9月合计交付3.3万辆车,五家中增幅最高在720%,最低也在48%。“在其他车企完成产能爬坡后,新品牌能有多少生存空间?”

此前,外界普遍预计,新造车的窗口期会在2021年结束,此后传统车企的电动和智能车型就会迎头赶上。但因为疫情,这个窗口期延长了一到一年半左右。无论怎样计算,留给小米的时间都掐指可数了。

在当下,小米要考虑的是尽快让造车业务步入正轨,并在此期间维持造车的热度,在量产车上市之前不要被人遗忘。

小米没有基本盘

获悉,小米内部参与造车的人有三个来源,分别是小米、深动科技和原本属于华为苏菁团队的成员。目前,对外招聘是由深动科技的人负责。那么,这三派人员谁能挑大梁?

小米的人可能缺乏造车经验。9月1日,小米汽车成立当天,放出一张创始“17罗汉”的照片。外界惊奇地发现,这张照片虽然囊括了小米众多高管,但缺乏来自汽车领域的人,被形容为“全是门外汉”。里面唯一跟造车沾边的,是前宝马i品牌设计师李田原,还是名外饰设计师。

深动科技团队不大,不足以作为小米造车的主体。对于后发者,通过收购开始起步,然后逐步转向自研是常规做法。小米也在公告中说:“非常看好深动科技团队的技术研发能力,希望通过收购,加速小米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研发。”

但在诸多自动驾驶从业者和行业人士眼中,深动科技是一家为高精地图采集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司,不具备自动驾驶的全栈能力。根据工商信息,深动科技在2020年只为36人交了社保。

在被小米收购前,他们的最后一轮融资是2018年A轮数千万美元。相比之下,近日一家在行业内被认为技术并不算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都能获得巨头数亿美元投资。而头部企业小马智行的估值更是达到120亿美元。头部企业的价格已经十分昂贵。

小米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起步太晚。它的技术积累在智能座舱,涉及车机系统、语音交互等,曾经与一汽、理想和威马等有合作。但有自动驾驶人士告诉AI财经社:“智能座舱的价值比较低,不是好的切入点。”

在自动驾驶的技术方面,与小米一样半路出家的并非没有。但华为凭借此前在工程领域的积累,能够迅速拿出电驱系统、激光雷达来跟车企谈合作,近期还在探索将车内的电通信改成光通信,这些都是分散在华为各个部门的研究。而行业人士分析,小米还拿不出什么对车企有吸引力的技术。

在最近一篇小米造车的文章中,他们将自己的优势总结为“有钱,有人,有技术,有米粉”。但米粉对小米汽车销售真的有用吗?如果走高端路线,有行业人士告诉AI财经社,华为品牌对吸引消费者购车,即使性价比并不突出,确实有非常大的帮助。反观小米,从未有卖出过品牌溢价的经验。

如果走低端路线,有汽车供应链人士称,相比小米创业时手机供应链是“一盘散沙”,汽车供应链非常成熟,没有让小米讨价还价的余地。“小米品牌对小家电企业可能有吸引力,但对汽车来说号召力远远不够。”

此外,低价策略会压缩汽车智能化的空间,因为从传感器到计算单元都非常昂贵。“这也是造车新势力都要做高端车的原因”,有新造车投资人说。

在最近新闻里,小米被披露计划于2024年开始出车,第一年卖10万台,三年共卖90万台。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华为与赛力斯最初“500万台”的销售计划,但被产能和销量无情打脸后,华为迅速将规划降至几十万台,今年销量可能仅过万台。在小米双手入泥后,或许也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但留给它调整的时间,不会像华为那么充裕了。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