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中报超预期:减费让利净息差承压,万亿利润来自哪里?
2021年中报季结束,银行业上半年的经营情况陆续浮出水面。
从今年半年报情况来看,国内银行业营业收入相比去年同期提升幅度较为平稳,但净利润增速更为明显,在净息差承压的情况下,整个行业的业绩表现超出市场预期。
虽然轻资产的中间业务发挥了较大作用,大部分银行向零售转型的决心也更加明显。但更值得关注的可能是基数效应和去年大幅计提的拨备,后者在正常年份也常常被业内视为“藏利润”的会计手段。
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加码,原本银行普遍青睐的房地产贷款业务不良率攀升。而今年恰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各大银行纷纷主动压降房地产贷款规模,个人住房贷款也面临监管红线的“威胁”。
在疫情冲击与减费让利背景下,银行业的盈利情况一度受到外界极大担忧,股价也受到较大影响。中国银行业协会在最近一则报告中指出,目前A股大量银行存在价值低估现象,而这加大了股权再融资的难度,建议银行在未来强化市值管理。
行业普现营收和净利增速大反差
从盈利来看,今年上半年,41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9772.02亿元,同比增长12.97%。而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的整体净利润达到了1.1万亿元,以此计算全行业日赚金额达到61亿元,其中六大行日赚可达35亿元。
所有银行中,工商银行以1634.73亿元归母净利润位列第一。但如果看盈利增长速度,平安银行则以28.55%的同比增速领跑上市的同行。
但相比之下,平安银行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增长速度只有8.1%,而这类增收慢而增利快的现象上半年在整个银行业都很普遍。比如中信银行的营收只增长了3.51%,净利润却实现了13.66%的增幅;光大银行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83%、22.18%,兴业银行的数据也是类似,而“零售之王”招商银行营收增速为13.75%,净利润却增长了22.82%。地方性银行中,北京银行营收增速只有0.56%,但净利润增长了9.28%。
更为极端的情况是,部分银行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营收负增长,但净利润仍保持了正向增长。比如浦发银行营收同比下降了3.99%,但净利润却增长了3.05%,青岛银行上半年营收大降12.45%,净利润仍增长17.45%。
六大行的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反差虽然比大部分全国性股份行和地方城商行更小,但同样有类似现象出现。
疫情中“藏”的利润出现了?
我们注意到,围绕财富管理的非利息净收入成为大部分银行在净利润上的增长神器,尤其是在疫情之后,各大银行都朝着零售金融业务发力。
但至于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反差悬殊最根本的原因,业界一致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去年疫情的低基数,而另一方面,券商分析师们共同提到的原因是拨备因素。
以平安银行为例,方正证券在研报中提到,该行的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6.8%是主要负贡献,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个百分点,最终营业收入8.1%的增速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拨备反哺是主要正贡献,而这二者都源于基数效应。
去年上半年,各大银行在政策引导下普遍加大了不良贷款拨备,以应对疫情突发带来的经济冲击。其中平安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大幅提升了31.81个百分点达到214.93%,兴业银行也提升至214.97%,拨备率一直处于高位的招商银行提升到440.81%。
具体来看,平安银行逾期6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和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拨备覆盖率分别达到了228.44%和267.01%,比上年末分别上升38.10个百分点和 44.12个百分点。去年大幅度的计提准备和今年的放缓,共同释放了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中泰证券戴志锋团队在分析光大银行的净利润高增速时也提到,该行的存量风险逐步处置消化,拨备计提力度放缓释放利润空间,净利润同比增速较一季度提升近16个百分点,实现22.2%的同比高增。对于青岛银行,戴志锋团队也提到了拨备放缓反哺利润的重要作用。
但不可忽视的是,净息差的下滑并非短期趋势,也不是个别银行的问题,未来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压力也将出现。尤其在响应减费让利的背景下,即使是工商银行这种“宇宙大行”也难逃净息差下滑的“魔咒”,其2019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的净息差分别为2.16%、2.02%,今年上半年已经降至1.93%,同期银行卡业务的手续费和佣金也大幅下降,降幅达到19.5%。
地产贷压降进行时
银行半年报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贷款。
自去年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新规落地后,大部分银行都对地产行业的贷款进行了下调。相比去年年末,18家A股大中型中资上市银行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过监管红线的银行从6家降到了5家,其中中信银行虽然达标,但仅看中国内地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调整压力仍然不小。
对公贷款中,房地产贷款占比超过监管红线的还是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北京银行,三家在个人住房贷款方面也尚未达标,也在前述5家银行之列。
根据前述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中资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及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不得高于央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相应上限。按照要求,2020年12月末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出管理要求2个百分点以内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自2021年1月1日起2年;超出2个百分点及以上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自2021年1月1日起4年。
根据规定的划分,在第一档的中资大型银行中,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虽然相比去年末占比有所回落,但仍然高于32.5%的监管红线,其中建设银行的房贷占比从34.73%降到了33.72%,邮储银行从33.61%降到了32.95%。不过,期间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11万亿人民币,比年初还增长了4.7%。
第二档中资中型银行中,仍然“超标”的招商银行房地产贷款从33.12%下降到了32.22%,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从25.35%降到了24.71%;北京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与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分别从30.7%、20.9%降至29.82%、20.69%。兴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也有所回落,但房地产贷款余额的占比反而有了微幅提升。
此外,AI财经社梳理发现,成都银行、青岛银行等城商行也有指标仍然越线。在此之前,就有消息传出,由于贷款集中度的要求,个别银行房贷额度告急,不仅利率上涨,不少购房者的等待时间也有所增加,而针对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的强监管仍在继续。
有业内人士认为,“房住不炒背景下”,这种房贷严监管的趋势在今年下半年可能仍然很难改变。
猜你喜欢
天津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五连降,入股捷信消金能否成为突破口?
截至2024年末,天津银行资产规模为9259.9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营收167.1亿元,同比增长1.5%;归母净利润约38亿元,同比增长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