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药业:收购7家化妆品公司背后,跨界之风“药”不能停
7月30日,仁和药业(000650.SZ)发布收购完成7家化妆品公司的最新公告。
作为一家老牌药企,仁和药业集团旗下有不少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产品。例如一度霸屏央视的仁和可立克,“洗洗更健康”的妇炎洁、“谁用谁闪亮”的闪亮滴眼液、“家有儿女常备优卡丹”的小儿感冒药等等。
而此次总交易额达7.2亿元的大手笔收购背后,仁和药业显然转换视线,盯上了欣欣向荣的美妆市场。
和仁和药业一样想跨界搏一把的药企并不在少数。不久前,片仔癀(600436.SH)1.56亿成立福建片仔癀化妆品商贸有限公司。此前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东阿阿胶(000423.SZ)同样表示将探索美妆领域,开发护手霜及保湿、抗衰等系列化妆品。
一直以来“药妆”都是化妆品市场不容小觑的一大品类,可以说化妆品市场和药品市场本身就有打通的前提,无怪乎大家都赶趟一样开始跨界探索新市场了?
1、新市场=新增长吗
认真来说,仁和药业等公司试水化妆品市场背后最直接的原因,来自于跨界背后潜藏的巨大盈利可能。
以片仔癀为例,早在1981年,片仔癀就推出过经典国货品牌“片仔癀皇后”珍珠膏,一度风靡东南亚市场。2002年,片仔癀成立了负责化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福建片仔癀化妆品有限公司。2020年下半年,片仔癀公告称拟将该子公司分拆上市。
财报数据显示,近年来片仔癀化妆品、护肤品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2020年其实现营收9.1亿元,占总营收的13.9%,毛利率超过60%,成为片仔癀业务板块中的核心增长看点之一。
数据来自wind数据客户端
和片仔癀一样,仁和药业并不是化妆品圈的新“学徒”。此前仁和药业旗下就有多个化妆品品牌,包括仁和匠心、法兰仁、药都仁和和值彩集等等。
不过,和片仔癀不同的是,此前仁和药业旗下的这些化妆品品牌并非自营,而是属于和别人贴牌合作,像仁和匠心、法兰仁和等品牌主要运营和生产方正是此次收购的标的之一三浦天然化妆品公司。
据悉,仁和药业旗下化妆品品牌商标授权费用最低仅需10万元。而淘数据显示,药都仁和淘宝旗舰店(主营仁和匠心、药都仁和等品牌)在去年4月至今近一年的时间里实现GMV超8亿元。
被近年来增速飞快的美妆市场吸引的药企显然不在少数,投中健康梳理发现,仅A股上市公司就有不少于30家药企涉足化妆品行业。因为打破次元壁,其中不少案例曾登上热搜,让不少消费者咂舌。在这些企业中,如片仔癀等深耕美妆做到分拆上市的还是少数,更多药企短暂试水后就没了下文,甚至只有噱头而不见产品。
同仁堂(600085.SH)和马应龙(600993.SH)可以说是药企转型化妆品中的先行者。
2001年,同仁堂开始进军药妆领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涉足药妆的药企之一,销售额一度达到千万元量级。拥有同人本草、伊妆、丽颜坊、派朗、佳宝乐等多个化妆品品牌,旗下产品更是条线庞杂,涵盖了洁面乳、化妆水、乳液、护肤霜、面膜、眼贴等众多品类。不过,同仁堂的这条转型之路显然并不顺利。
投中健康搜索同仁堂化妆品有限公司官网发现,目前其最新消息停在2017年的天猫618捷报上,当年同仁堂化妆品旗舰店成功晋级618美妆类目百强。有行业人士表示,同仁堂化妆条线产品此前更多是跟美容院线绑定,依赖代理商在做,真实业绩情况不得而知。
马应龙兜兜转转同样跟化妆品有关,2009年,马应龙就推出了号称传承其“八宝古方”的眼霜产品。此后更是注册“瞳话”商标,力推眼部护理化妆品。不过,马应龙当前并未在财报中披露化妆品业务相关的具体数据。从wind数据客户端显示来看,目前瞳话和马应龙八宝两大品牌在马应龙线上销售占比较低。
数据来自wind数据客户端
卖的好不好另说,有的药企跨界“出圈”更像是营销。2019年七夕,华润三九旗下999皮炎平官方旗舰店也曾上线过三款口红,分别为“鹤顶红”、“夕阳红”和“够坦橙”,一时引发网友热议,不过,除了微博热搜外,倒是一直不见后续产品踪影。
2、药企跨界风吹向何方
就跨界经营的方向来说,药企尝试的种类可以说五花八门,除了美妆之外,日化、饮品、保健品、旅店、母婴乃至盐糖酱醋都不在话下。
其中最成功也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云南白药(000538.SZ)和它的云南白药牙膏。早在2004年云南白药就筹备进入日化领域,最终牙膏品类从日化用品中脱颖而出被定为主要发展方向,并在2011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成长速度非常快,成为推动云南白药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
或许是云南白药转型成功案例珠玉在前,药企转型“看上”牙膏这个细分品类的可以说是最多的,粗略数数,39家中药企业有31家推出了自己的中药牙膏产品。例如三金集团的西瓜霜牙膏、广药敬修堂牙膏、哈药集团的三精双黄连牙膏、江苏济川药业的蒲地蓝可炎宁牙膏、北京同仁堂清火护龈牙膏等,华素制药的华素愈创牙膏、白云山板蓝根牙膏、九芝堂的裸花紫珠牙膏等等。
虽然进入牙膏领域的药企玩家众多,但至今未再出现第二个成功运营的“云南白药牙膏”。事实上,无论是跨界哪个领域,成功转型的药企少之又少。
追溯这些药企转型的缘由,大部分都是主业增长承压,想通过“大健康”这一概念盘活本身资源和进入新领域,不过,目前看来成功者寥寥。
诚然,类似片仔癀、东阿阿胶、马应龙此类中成药很多本身就是从古代传统滋补、保健药品化形而来,天然自带“古方”、“秘药”等光环,品牌背书效果强。
市场并没有那么容易买账。除了美妆产业之外,片仔癀2013年曾成立漳州片仔癀爱之味生技食品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研发与生产含片仔癀商标之凉茶、护肝茶等功能饮品。该系列产品并没有能够打开市场,根据片仔癀2018年年报显示,漳州片仔癀爱之味生技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已停止,当年净利润为-224万元。
2016年,片仔癀联手上海家化(600315.SH)设立了上海家化片仔癀(漳州)口腔护理有限责任公司,在牙膏等口腔护理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方面展开一系列合作。这家合资公司的“钱”景同样不乐观。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贵州百灵(002424.SZ)曾推出胶原蛋白饮品“爱透”,两年后偃旗息鼓选择放弃,以岭药业(002603.SZ)同样尝试过类似保健饮品项目,但市场反馈也并不成功。此外还有哈药集团、三九药业、佛慈制药等上市公司都在跨界饮料产业上折戟而归。
可以说,药企转型一事尝试者众而成功者少,但不难想象,在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或许更多药企会尝试走出这条路,模糊身上“药”的概念,对于企业生存来说,这未尝不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猜你喜欢
奇富科技:第三季度收入43.70亿环比提升5%,新增4.5亿美元回购计划
截至2024年9月30日,奇富科技平台已服务162家金融机构,注册用户数达到2.543亿,同比增长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