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撒钱,火箭上天
民营火箭来到科创板门前
一批民营火箭公司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并将在接来下冲刺科创板。
上周市场流传的消息称,红杉资本、经纬中国投资的民营火箭公司蓝箭航天正在进行的新一轮pre-ipo融资即将交割。一位FA告诉投中网,“一个月前听(蓝箭航天)老股东说不融,下半年再开启融资”。同时,这位FA对投中网表示,零壹空间和星河动力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
和芯片、自动驾驶两条赛道的起势类似,民营火箭赛道的热度也是突然而来。放在5年前,造火箭的公司鲜有人关注,但最近两年快速变烫。去年,头部两家公司蓝箭、星际荣耀分别在C+轮、B轮各融资近12亿,甚至星际荣耀已在去年底申报科创板。
然而投资机构的心态却很复杂。有些投资人预测商业航天赛道会诞生千亿级的公司,但投的早、却不愿意过多谈论的机构也有。
一位公关告诉笔者,可以请投资人聊在线教育、医疗、消费、企业服务这些看得见回报或者热门的行业,但不方便谈投火箭、投卫星的故事。这与投自动驾驶、投芯片的心态截然不同。
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
自动驾驶和芯片投资都出现过井喷式的热潮。据企查查数据,自动驾驶投资热的波峰在2017、2018年,投资额一度超800亿。据云岫资本统计,去年,芯片行业投资额超1400亿。
横向一比,商业航天不那么受追捧。据统计,从2015年到2019年,商业航天5年的总投资额超百亿,和芯片、自动驾驶领域流入的资金差的不是一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航天从技术、规模上毕竟是个更高壁垒的赛道,玩家原本就少得多,而2020年这条赛道的融资总额超过60亿元,较2019年的19亿元,增速超200%。并且,民营火箭公司也来到了二级市场的门口,无论有没有准备好,都要面对IPO的大考了。
现阶段,头部几家公司的估值还远远未达市场预期。天眼查显示,去年12月C轮融资,蓝箭估值为10亿美元。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投中网,现星际荣耀估值则为在60亿人民币左右。
但对于早期投资人而言,已经到了考虑退出的时点。民营火箭公司大多成立于2015、2016年,而在红杉光速这些财务投资者是在2018年之后才开始参与的,5-6年前入场的以产业资本和地方资金为主,退出压力已经逼近。
去年以来,VC投火箭、投卫星变得更加普遍,这也为早期投资人开启了释放流动性的渠道。
毕竟科创板对亏损的科技企业的宽松政策,有了明确的退出方向,投火箭、投卫星已经不再像过去“赌未来”一般的冒险了。
但问题在于,和AI公司的处境类似,在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成功发射仍然不稳定的现状下,一级市场的融资路径已经肉眼可见地越来越短,即便硬着头皮,民营火箭公司们也得迎接IPO大考了。
卫星战争吸引了更多入局者
去年,一家成立于2014年,位于东北长春的卫星公司刷新了商业航天领域的融资记录。去年11月底,长光卫星pre-ipo融资26.64亿,深创投、中金资本、经纬、科大讯飞均有参与。
一位工程师评价,都说投资不出山海关,长光卫星是一朵奇葩。同等功能的卫星,他能把重量和体积缩小70%,“对于火箭来说,这就好比货车以前能拉1头猪,现在能拉5头猪。”
现在全世界进入了一场卫星战争的PK中。离地球不远的地方成为了一块你不去占领,他人就会占领的战略阵地。2015年,Space X推出星链计划,计划发射3万颗卫星,目前已发射1300多颗。
从2015年到2019年4月,英国卫星公司OneWeb接连获包括软银、高通在内的近45亿美元的投资。45亿美元相当于蔚来和理想汽车两家公司上市前的融资总和。
并且就算Oneweb经营不善在去年3月申请破产,也不缺接盘的人。去年7月,英国政府与巴帝企业领导的财团称,双方计划各出资5亿美元,合计10亿美元来收购这家公司。
中国也参与了进来。去年4月,发改委正式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计划。国内的国网公司,也称“星网”在牵头组建天基互联网,知情人士透露,计划5年内发射至少2千颗卫星。
有了Space X等造火箭技术上过关,并为NASA省下一笔又一笔大钱的私人企业的先例,我国对商业航天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最早是2015年提出的军民融合战略,2018年之后,已陆续有民营火箭公司星际荣耀等进入甘肃酒泉等国家发射场发射卫星的例子。
由卫星战争催生的火箭发射服务收入也有参照。Space X去年一年的发射服务收入为20亿美元。
拿下卫星公司的订单也是民营火箭公司的目标,他们面对的是“国家队”的挑战。去年,薇娅直播间卖了一枚发射价格4000万的火箭,就是由国家队基金投资的湖北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
“你按发射一枚火箭4000万,广告费500万,一年10发来算,这个现金流已经很好了,够活十几年了。” 一位知情人士说。
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张辉说,上述观点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还是要看利润空间、以及市场需求是否能够匹配,例如如果火箭的造价或者说发射成本比较低,利润空间足够,同时又有广告费的加持,是足以支撑的,“但同时要看一年是否可以发10发?市场需求是否有这么多?”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说,需求问题集中在两点,一个是潜在客户不了解商业航天的服务能力,二是客户只知道问题是什么,但不清楚如何将问题“翻译”成需求,然后将需求再转换成卫星技术方案。
融资额对标Space X,技术能对标吗?
但当下,造火箭的公司也面临着一道技术关口。
蓝箭航天5年融资26亿,这个数字已经和Space X开发猎鹰1号和猎鹰9号火箭的近4亿美元成本相近了。虽然最早造火箭的6年,马斯克差点破产,但Space X在成立第6年,就创造了私人企业研制液体燃料运载火箭并发射成功的奇迹,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而如果火箭不能发射成功,订单、融资都会是问题。
一工程师告诉笔者,造火箭的成功很刚性。自动驾驶的成功是分级的,从L1到L5,但一枚火箭的成功,只有0和1的区别,只有把卫星送到太空中的指定地点才算数。
“发射成功”是生命线,无法成功的话,即便技术再好,前期投入再大,也不可能获得客户和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Space X最先研发的猎鹰1号火箭,前发射3次失败,第4次成功后,才获得了NASA价值16亿美元的订单。
造一枚小型固体燃料运载火箭的技术更成熟,难度更低,成本也更低,大约3千万到5千万,但这并不是能赚钱的路线,发动机不可回收,“就像一个火药桶”,工程师表示。
造一枚小型液体燃料运载火箭的成本至少为1亿,但如果可实现像Space X的猎鹰9号火箭一样回收并重复利用,可极大地节省成本,但难度极大。
早期模仿Space X的路线,尝试造难度更大的液体运载火箭的创业公司已经阻挡了一批企业前进,比如2014年成立的翎客航天,自2017年起再没有公布融资信息。
但目前,几家头部的民营火箭公司也还没有证明拥有连续地把卫星送入太空的能力。比如2018年,蓝箭航天、零壹空间制造的固体运载火箭发射失败。
虽然当时星际荣耀的固体燃料运载火箭一次把三颗卫星送达了地球外的指定地点,但今年则遭遇了发射失败,或许为了给IPO造势,该公司计划5月再发射一枚。星河动力研制的固体燃料运载火箭也只成功过一次。
目前蓝箭、星际荣耀、星河动力都在研制液体燃料运载火箭。蓝箭和星际荣耀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已面世,但能不能成功仍未可知。
在固体和液体火箭都没有突破性进展的零壹空间,纵使创始人背景投资人出身,最早期得到了如明星资本StarVC的支持,但现在仍未获得一轮超10亿的大笔融资,融资能力不如蓝箭和星际荣耀。
商业航天领域内的公司的幸运之处在于,就算破产,也不缺人接盘,但这也需要技术背书。
当时Oneweb 申请破产,SpaceX、亚马逊都有过收购它的意向。起死回生的Oneweb仍然是Space X星链业务的强劲对手,和Oneweb 合作的公司也不少,比如Arianespace等。
造火箭的公司也一样。2016年,萤火虫太空系统公司创始人汤姆Markusic被仲裁盗用前东家维珍航空知识产权,投资人撤出,解散了全体员工。2017年3月,成立3年的美国萤火虫太空系统公司破产清算,Noosphere Ventures将其重整为萤火虫航空。
而今年1月,萤火虫航空已有350名员工,还拿到了NASA 9330万美元的合同。汤姆Markusic曾在SpaceX担任得克萨斯州Rocket 测试中心经理、在维珍银河和亚马逊蓝色起源(blue origin)担任高级职位。
和2002年成立、目前估值740亿美元的SpaceX相比,国内的民营火箭公司在技术上仍然没有打消市场的顾虑,融资额对标早期的Space X,技术能对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