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上市,教育资产证券化加速背后有何隐忧

投中网杨燕2021-04-02 15:26 大公司
“招生靠分配,提价受监管”,民办高校值得关注的地方仅止于此吗?

近年来,民办高校正逐渐成为教育行业IPO路上的“主力军”。

被市场热切关注的在线教育机构们还只有羞答答的上市传闻,一大批民办高校却一步到位推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目前已经递表,尚在港交所排队序列中的就有山西第二大民办高校中国通才教育,河北第二大民办高校贺阳教育,大湾区最大的民办学历职业教育服务提供商岭南教育,被中国科大打假的中国科大教育(旗下学校实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等等。

从行业过往情况来看,民办高校往往面临着营收单一,增长大多来自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学费的上调等问题,这两项增长因素还经常受到学额和监管的限制。那么,越来越多民办高校赴港上市背后,这一行业发展状况究竟如何,资本的介入对原有教育生态又有哪些改变?

1/3左右的港股教育公司在3月份公布了过去一年的财报,我们或许可以从中一窥究竟。

证券化加速后的表现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按照在校人数计算,2018年和2019年前五大民办高校教育集团合计市占率分别为5.3%和7.17%,单体市占率均不超过2%。

这点和线下教培市场颇为类似,虽然成立时间久,但受制于地域影响,各机构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低。

不过,无论是面对的监管许可,对土地及相关设施的需求,高额的运营资金储备还是对生源和师资的要求等等,民办高校的进入门槛和壁垒远远高于线下教培市场。

举个例子,一所民办高校想投建一个新本科,从立项到招生,一般需要3年左右,完成大一到大四的整个招聘阶段,需要4年,同时,各年级生源运营3年后才能申请本科资格,完成整个流程,已经花费了10年的时间。

不同于公立学校,民办教育盈亏自负,生源可以说是营收来源。早期很多民办教育创业者兢兢业业,抓口碑,提质量,为的就是打造学校的良好品牌。

事实上,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本科,都有民办教育的身影,但在当前资本市场,被关注最多的还是民办高校,近期民办k12学校数量同样也在增加。

港股财年计算方式与A股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在3月份公布财报的这一批教育机构披露的都是自然年2020年的业绩。

从12家已公布财报数据的机构来看,目前仅一家营收同比负增长,4家相比2019年净利润增长减慢,一半以上的机构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增长超20%的业绩。

1.png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上述表格中营收及净利润同比都为负数的中国东方教育公告中表示,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年内爆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新培训人次及新客户注册人数数目减少约5%。但报告期内,中国东方教育学校及中心数目相较2019财年的177个,增加了29个。

疫情对于民办高校的影响相比线下教培来说相对有限,当前已上市的民办高校平均正以每年1-2所学校的速度进行并购扩张。

相比初期民办学校多为自建,随着产业的发展和资本大量涌入,并购事件成为民办学校,尤其是民办高校领域最受瞩目的。

2.png

当下寻求接轨资本市场的民办教育机构中,有想依靠上市融资为集团收并购做加持的,也有为了缓解负债以及扩充自身体量考虑的。

2019年民办高教机构并购动作相比前两年明显加速,各机构累计收购约40所学校。因为疫情影响,2020年民办高教收购速度才略有放缓。当下民办高校收购大潮中,被纳入标的除了国内学校,海外高校及在线教育同样在内。例如去年中教控股与伦敦里士满美国国际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希望教育和宇华教育分别并购马来西亚和泰国高校。民生教育4.2亿元收TCL教育网等等。

外延并购和内生增长是当前民办教育发展的主流增长形式。此外,民办教育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花样”。例如天立教育的单体校舍精细化运营重资产模式,海亮教育的托管模式等等,也都吸引了行业不少关注。

夹携着资本的时代浪潮打进民办高校行业之后,对原本的教育生态又会有哪些影响呢?

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兼得

上市公司频繁收购背后,政策利好带来的市场空间扩容优势同样不容忽视。

2020年5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到,今明两年高职院校将扩招200万人,据此数据推算,2021年普通专科招生人数有望超过600万人,这也意味着各民办高教公司将迎来一波生源增量。

要知道,只要生源增长,民办高校就不愁。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投中教育,学生容量在一万人左右的民办高校,收入可以在1-2亿之间,运营较好的学校,营收情况比肩上市公司也不遑多让。

此外,2020年5月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对于民办高校同样是一波利好。东莞证券研报指出,独立院校转设为民办高校有利于加速行业整合,提高民办高教集中度,同时独立院校与母体脱钩有利于节省管理费支出。

受益于高职扩招、专升本扩招、独立学院转设等因素,民办高校今年的并购速度和规模估计不会小于2019年。

从短期来看,“量”对于民办高校的驱动因素明显。不过,从长期来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资本真的可以完全hold住教学这件事吗?

“教育不适症”并不少见,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被中教控股收购后因为修改教学措施曾引来微博热议,华厦视听教育旗下的南京传媒学院(前身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也曾因改名被学生吐槽。

这些不适症状尚能修正或适应,有关于民办高校“接棒”过程中的资本纠葛则更令人担忧。

2020年8月,民办高校北京人文大学原校长周宏兴、李进尧等12名校领导就联名向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递交反映材料,要求紧急阻止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变更举办者,以避免社会公益性资产流失。早在2019年,周宏兴、李进尧等就曾联名控告北京人文大学现举办方周延波、吴炜强侵占数亿校产,涉嫌严重刑事犯罪。周延波名下多所关联民办学校也牵涉其中。

当然,后来周延波其人一桩奇葩风月事件更是在网络上传的沸沸扬扬,又是另一桩尚不能说清的事件。

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一份《关于防范民办高校集团化办学风险的提案》的提案,指出民办高校集团化办学目前存在的潜在风险,一是法律法规和政策风险,如“一些教育集团收购民办高校的行为,其合法性需要深入研究。还有一些集团旗下的多所独立学院面临转设问题,需要预估办学风险”;二是运行和办学方向风险,随着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扩张,集团旗下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而资本市场跌宕起伏,一旦资金链出现危机导致集团破产乃至学校停办,将严重影响日常教学秩序,师生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

《提案》中指出,逐利性资本积极涌入民办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教育的公益属性。学生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教育发展需要稳定、可持续投入,而资本市场却追求短期、快速获利;个别民办高教集团被逐利性资本“裹挟”,非理性追求上市融资,“快资本”与“慢教育”的矛盾比较突出。

此外,个别集团为实现短期内上市目标,可能会通过抢占市场、规模扩张、大幅提高学费等手段实现快速获利,易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缩水、优质教育资源稀释等不确定问题。部分民办高校“股权置换”变更举办者现象频发,有的存在无序、恶意变更,买空卖空学校资产等不规范行为,日常教学经费难以保证,严重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和健康持续运行。

3.png

在资本逐利的大潮之下,如何聚焦民办高校的品质提升,让资本的归资本,教学的归教学,两者各安其道,或许才是考验各家民办高校的真正命题。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