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三天才得到消息":《阿凡达》重映背后的故事
一系列经典影片的重映,让3月的电影市场进入“迷影时刻”。
上周五(3月12日),《阿凡达》在国内重映,截至3月15日晚,不到四天时间已拿下1.53亿元的票房,成为今年首部票房过亿的进口片。在中国市场这一意外的收获,带动《阿凡达》全球票房超过28亿美元,再度登顶全球影史票房冠军。
这还只是开始,4月4日起,“魔戒三部曲”将陆续重回中国大银幕。
在外界看来,近百亿票房收入的“春节档”行情刚刚结束,影院又迎来连续两个月的大片重映,似乎是一片利好。但实情并不如此,AI财经社了解到,在决策端,这一轮经典大片重映是一个十分紧急的决定。春节档之后,电影票房立刻萎靡至冰点,截至3月15日,本月累计票房仅有2月的近十分之一,影院惨淡经营,最低时,全国单影院日票房收入不过3000元出头。
“空降救市”背后,影院在春节档后立即遭遇“片荒”,有票房号召力的作品持续缺位。而这种情况,可能还将持续到下一个黄金档期。
多部大片重映“空降救市”
灯塔平台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下午,《阿凡达》票房千万,占据当日总票房的47%,影院排片占比25.9%。无论是排片还是票房,这部重映片都已超过《你好,李焕英》,连续四日位列单日冠军。
对于中国观众,《阿凡达》承载了诸多记忆。该片曾于2010年1月在中国上映,是国内首部票房突破10亿元的影片,首映分账票房达到13.39亿元,豆瓣网友给出8.8分的高评分。在2010年3月开幕的第82届奥斯卡上,《阿凡达》获7项提名,最终拿到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视觉效果三个奖项。
而随着12年后《阿凡达》在中国市场重映所带来的票房收入,《阿凡达》全球累计票房28亿美元,得以超过《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再度夺回全球影史票房冠军。
事实上,《阿凡达》在国内重映的消息来的非常突然。
“我们提前三天才得到重映消息。”比高影院的一位高层告诉AI财经社,这一轮重映非常仓促,很多影城甚至到上周三才开始接到硬盘拷贝,以至于到周五凌晨影片开始上映时,部分距离北京较远的影院还没有接到拷贝盘。此外,仓促也导致影院的宣传、物料准备不足,很多观众未能在第一时间关注到重映消息。
仓促的背后,是“空降救市”的紧迫。灯塔数据显示,截至到3月14日,当月全国累计票房收入仅有12.8亿元。相比之下,2月春节档票房超过122亿元,萎缩之态十分明显。
《阿凡达》“空降”之前,3月10日与11日两天全国单日票房降跌至4000万元以下,分别仅有3857万元和3545万元。按照2021年全国11423家影院、69913块银幕来计算,每家影院的日票房收入仅超过3000元,单银幕日收入不过五六百元。
事实上,春节档后,影院一直没有具备票房号召力的新片上映,一度陷入“片荒”。
面对“片荒”,先是延长了春节档几部影片的上映时间,AI财经社了解到,按照以往的上映周期,春节档几部影片本应在本月中旬陆续下映。但在上周,据中影数字电影发展(北京)有限公司通知,《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人潮汹涌》公映密钥分别延期至4月11日、4月10日、4月14日。此前,《刺杀小说家》《新神榜:哪吒重生》的密钥也纷纷延期。
即便如此,春节档大片热度已然衰减,根据拓普数据的统计,3月第二周票房5.78万元,环比前一周继续下降17%。正是这一背景下,《阿凡达》等影片开始重映。
“大片(《阿凡达》)的重映是很及时的。”上述比高影院的高层告诉AI财经社,这样的收入甚至无法摊平房租、水电和人工等经营成本,“春节档刚刚恢复了一些元气,很多影院还没有摊平去年的亏损。”
重映片叫座不叫价,“情怀”撑不起影院的未来
事实上,《阿凡达》并非“空降救市”的唯一一部大片。4月4日开始,2002年首度上映的“魔戒”系列也将在时隔19年后,再度登陆中国影院重映。此外,阿里影业在3月15日宣布,将引进2016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4K修复版。
在国内,经典电影的重映并非首次,由于具有更高的知名度,经典电影的重映往往能够获得不错的票房。2020年7月全国影院恢复营业初期,就曾重映《星际穿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等经典影片,以此来带动观众疫情后的观影热情。最早则要追溯到2009年张国荣逝世6周年时,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也曾以重回大银幕的方式来缅怀。
眼下的一轮重映,对于无米下锅的影院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但以“救市”为目的被动重映,也让影院“又爱又恨”。
一方面,按照以往的分账,制片方与影院的票房分账比例一般为47:53,但重映时,制片方不分账,因而影院只需与版权方、发行方分账,通常可以拿到大部分收入。但另一方面,重映片往往票价更低,且无法获得宣传、广告收入,因而收入方式更为单一。
“《阿凡达》毕竟是重影片,叫座不叫价。”首都电影院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AI财经社记者,《阿凡达》的观影效果要在IMAX厅中才能体现出来,以往一部IMAX新片票价能卖到百元以上,但在重映中,票价“普遍降到四十(元)以下”。
AI财经社注意到,即便在北京区域万达影城周末场中,重映的《阿凡达》在IMAX厅中的票价也仅为45.9元,而同期《你好,李焕英》的票价普通厅也可卖到60元以上,VIP厅则在百元以上。
对于一家影院而言,主要收入往往来自三部分,即放映收入、广告收入和卖品收入。其中,放映收入经常占据六成以上,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广告和卖品的毛利率往往更高。此外,就趋势而言,能否在广告和卖品上获得更多样化的收入,一般被视作衡量一间影院多样化经营能力更为关键的指标。
“重映可以带来一笔收入,救急可以,但不能作为支撑影院的长期业务。”上述比高影院的高管向AI财经社表示,影院只是电影产业链的终端,要在放映端实现真正复苏,依赖于上游制片、发行端的同步恢复。
国产电影“片荒”何时回暖?
重映片空降救市的背后,即便经过了春节档的洗礼,但对于国内多数影院而言,实际经营仍然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
灯塔数据显示,2021年刚过去不到3个月,全国影院数量已比2020年末下降513家。这是近十年来,全国电影院数量的首次逆增长。
这背后,受到2020年疫情影响,影院在去年普遍业绩惨淡。
不久前,影院类上市公司纷纷预报亏损。其中,根据行业龙头万达电影(002739.SZ)2021年业绩预报,公司2020年净利润预计亏损21.5到24.5亿元;此外,金逸影视(002905.SZ)同期亏损预计在4.6亿到5.8亿元之间,横店影视(603103.SH)预亏4.5亿到4.9亿元,幸福蓝海(300528.SZ)预亏3.2亿到4.5亿元,上海电影(601595.SH)预亏3.8亿到4.56亿元,港股上市公司南海控股(0680.HK)则预亏26亿至29亿港币。
“以往片荒的空窗期,都能有一些国产片‘黑马’杀出来。”米瑞酷影院的一位运营负责人向我们表示,有一些传播上不占优势的影片,往往选择竞争者较少的时间上映,但在今年,影院连这类片子都没有等来,因为“实在没片了”。
事实上,近年来国产电影已在国内电影市场中占据大头。疫情前2019年全国电影票房累计643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64.07%。
电影制发放体系中,制片处于最上游,从投入到产出,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制作周期。然而,2018到2019年国内电影行业普遍低迷,项目已然大幅减少,此后2020年又遇到不可抗力的疫情,导致行业停摆,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在今年集中爆发。
“很多有票房号召力的国产商业大片都愿意去大档期赌一赌。”上述运营负责人向AI财经社介绍说,影片数量整体缺乏的情况下,更多有竞争力的影片开始挤进大档期,比如今年春节档八部影片扎堆竞争,这就更加剧了平时的“片荒”。
更引行业焦虑的是,国产电影的“片荒”,短期仍然无解。
“电影投资的风险太大。”此前,一位曾参与电影投资的行业人士告诉AI财经社,近两年电影投资风险逐步攀高,一方面源于,受此影响,他已将投资方向转向投资回报周期更快、可线上播出的剧集。
业内人士预测,国产电影的“片荒”状态预计要到今年暑期档后才会开始好转。“七月份是传统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后面又是十一黄金档,很多有竞争力的国产片都会在暑期到年底上映。”前述比高影院的高层告诉我们。
猜你喜欢
"提前三天才得到消息":《阿凡达》重映背后的故事
“空降救市”背后,影院在春节档后立即遭遇“片荒”,有票房号召力的作品持续缺位。而这种情况,可能还将持续到下一个黄金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