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医疗投资:未知的秘密
2021年春节刚过,医疗领域融资喜报频传,一级市场对医疗领域的热情比去年更甚。其中一直位于中国股权投资行业顶端的高瓴资本,频频爆出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大动作”。2021年刚过两个月,高瓴创投已经收获了心通医疗和贝康医疗2个IPO。2月22日一周,高瓴以平均每天投资一家的速度,领投了7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
2020年高瓴收获了27个IPO,为国内投资机构中数量最多,其中医疗行业IPO 16个,超过项目总数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在研发投入超过5亿的A股及港股上市药企榜单中,近三分之一企业的背后都有高瓴。
业界公认,高瓴投资的都是医疗各细分领域的优秀企业,一旦筛选出行业龙头,后续的投资速度非常快,一到两个月就能完成投资。在大健康领域的投资中,高瓴既投资了一大批原发技术创新的初创生物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也布局了研究型医院、医药零售体系等几乎全产业链。
高瓴创始人张磊多次表示,高瓴坚定地重仓医疗。作为跨阶段、跨周期、跨行业的全天候投资人,在全球大健康产业,高瓴资本投资了200多家企业,其中中国企业超过100家,总投资金额近2000亿元人民币。
高瓴通过投资、并购、合作不断打通医疗健康产业上下游生态,促进行业融合创新和共赢,降低整个行业的创新成本,满足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业内少有的对全球医疗行业各细分领域、各种主要业务模式和龙头公司均有深入研究和关系网络的投资机构。
01
全程陪伴“疯狂创造价值”的企业
张磊在《价值》中写道:凡盛衰,在格局。优秀的企业家所看到的长期是未来10 年、2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跨度。
无论是什么领域的投资,高瓴遵循的原则始终如一,就是寻找“不断疯狂创造价值”的企业。多年来,高瓴一直坚持深入地跨时间、跨周期、跨行业、跨类别、跨线上/线下的行业研究,深刻理解行业的长期内在发展规律和业务逻辑,从而准确把握行业与市场的变革要素和时点。
“像高瓴资本这样在医疗健康领域中,持续坚持大规模投资的机构,特别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在与他们的第一次交流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们对整个微创外科领域以及相关产业都有非常全面、系统的研究和理解。”专注于肿瘤微创外科器械的逸思医疗董事长聂红林在一次采访中说到。
高瓴在生物医药领域布局非常早,从2010年就开始了,已经投了十几年,和近两年来生物医药的火爆不同,当时根本就没人知道什么是创新药。张磊曾提到:“2012到2016年这4年应该说都是很寂寞的,过去几年它才迎来一个爆发。所以说,一定要有长期主义的心态。最有生产力的是,最好的科学家认真的去做研究。”
高瓴凭借强大的研究能力,坚信医药产业虽然当时无人问津,且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但能带来巨大价值。通过全球化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寻找先进的商业模式,还前瞻性地引领了中国PD-1/PD-L1靶向肿瘤药在国内的发展。
早在2011年,PD-1/PD-L1这种免疫疗法还在专业领域探讨的时候,高瓴就带着国内的企业家去哈佛、耶鲁等美国高校,拜访了发明以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治疗癌症方法的开拓者陈列平教授,跟实验室的科学家一起讨论新型的免疫疗法靶点了。
2013年高瓴再次组织了一批企业家去波士顿考察,拜访科学家和生物医药公司。凭借深入的研究,频繁的学术交流,高瓴坚定了其投入创新药领域的信念。从2014年开始,高瓴开始大规模投资创新药,包括百济神州、药明康德、甘李药业、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瀚晖制药等一大批原研药企开始崛起,证明了中国企业也完全有机会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跃迁,在行业领域取得原发创新的突破。
同时,高瓴长期主义的基因决定了其不求短期回报,可以放眼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支持一个行业的发展,这与创新药产业自身规律也是完全契合的。
高瓴将投资分为不同阶段,在初创阶段,高瓴创投予以支持;中后期的投资则由高瓴资本PE团队加持;上市后高瓴二级市场团队可以继续买入。高瓴作为穿越周期的、全天候的、全阶段的、不拘泥于任何形式的长期投资人,可以陪伴企业从小到大、一路成长,为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药康明德就是最好的例子。药明康德曾于2007年成功登陆纽交所,由于长时期的低估值,2015年药明康德完成私有化退市,当时,高瓴就参与了其私有化历程,并且是药明康德私有化“一拆三”后药明康德、药明生物与合全药业三家公司的投资人。
随着全球医药研发产业链正在发生重大转移,以及国内创新药产业上下游的不断成熟。
其中合全药业于2015年4月在新三板挂牌,高瓴资本参与了其后续定向增发;药明生物于2017年6月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高瓴资本参与IPO配售继续增持。2018年,药明康德先后在上海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完成上市,过程中,高瓴不断加码投资,帮助药明把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实验室等科技工具引入到新药研发。
02
一年出手200多次
上周,高瓴创投成立一周年独立募资超100亿的新闻在创投圈刷屏。高瓴创投自2020年2月成立至今,出手已超过200次,投出的项目80%以上集中在科技与医疗两大科技含量高的领域,在高瓴擅长的医疗健康领域,更是投出了超过100个项目。
高瓴联席首席投资官、合伙人易诺青认为,生物医药行业是一个供给创造需求的行业,而人类对健康的需求是永远无法满足的。高瓴作为投资机构的使命,就是要解决供应端的瓶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渴望。
“2020年我们成立了高瓴创投,继续把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作为重要投资方向,也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个领域的巨大价值。我们希望支持这个领域的早期团队,通过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提供更安全、高效和经济的药物、器械和医疗服务,满足更多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提升他们的获得感。”
医疗器械领域创新风险大,前期的创新投入金额巨大,但回报周期漫长,通常需要3-5年产品才能上市。逸思医疗作为一家重视科技、研发投入大的器械企业,账上四亿多元营收,只有百万级净利。科学家出身的聂红林,对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当中投入创新研发有着发自内心的激情。在和高瓴沟通后,双方对于持续重金投资创新研发的观点完全一致。特别是,高瓴在医疗器械产业已经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功案例,这对逸思医疗的创新创业理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成功例证。
聂红林曾公开表示:“我们就很坚定地回归到我们自己本来想要走的道路上,不要为了上市而减少研发投入。本来我们已经做好了将研发投入适当压缩的预案,但高瓴的加持,让逸思医疗能够一如既往的释放研发活力。”
对于重仓创新的原因,高瓴认为,创新是医疗器械领域下一个十年的主要发展方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疾病筛查、影像与病理诊断、手术规划与辅助操作等一系列流程里起到了巨大作用,能够在提高诊疗效率的同时、减少医保开支。例如2020年投资的心脏影像产品创新企业博动医学。
03
遵从“第一性原理”
高瓴强调研究驱动,通过深入研究,在变化的环境和周期中,挖掘最好的商业模式,寻求与这个商业模式最契合的创业者,从而确定投资标的。医疗领域的投资对专业知识要求高,是非常专业、高门槛的投资。这就要求投资者具有深入的研究能力和长期的投资周期。高瓴擅长深入研究医药生物行业的商业模式和成长逻辑,从而去挖掘医药生物黄金赛道中的"潜力股"。
张磊在《价值》中阐述:只有研究深、研究透,才能够更加轻松地形成决策。高瓴的研究,必须秉承“第一性原理”,如果没有抵达对商业本质的洞察,那就要继续去追问,继续往下探索和深挖。”
有人甚至给高瓴在投资方面的研究水平以这样的比喻:“别人考试拿了98分是因为有2分不懂,高瓴拿了100分是因为考卷只有100分。”
2020年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系列榜单”,年度中国生物制药企业TOP 20中,高瓴参投了超过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研发投入超过5亿的A股及港股上市药企榜单中,近三分之一企业的背后都有高瓴。
截至目前,高瓴在药物研发、生物制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药外包、医药零售等领域都有布局,对全球医疗行业各细分领域、各种主要业务模式和龙头公司也均有深入研究。
医疗方面主要围绕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两个重点展开。在创新药领域,高瓴支持了癌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遗传病治疗、细胞治疗、自体免疫疾病等多种方向的全球几十家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近期围绕新冠疫苗和治疗,投资了三叶草生物、艾博生物、丹序生物、Moderna等。
在医疗器械领域,高瓴布局了手术机器人、AI设备、体外诊断等企业。以手术机器人为例,高瓴投资了微创医疗机器人、键嘉机器人、华科精准等企业,覆盖了关节、腔镜、血管介入、经自然腔道、康复等多个领域,是2020年投资医疗机器人数量和领域最多的投资机构。
在医药外包研发(CRO)和定制生产(CDMO)领域,高瓴投资了药明生物、药明康德、泰格医药、方达控股、凯莱英等多家行业领先企业。
在医疗服务方面,不同于其他投资机构,高瓴瞄准的是医药创新产业链中短板——临床研究资源的供求不平衡问题。近两年,高瓴陆续在上海和北京布局研究型医院,高瓴全资控股的医产学研金一体化医疗机构高博医疗集团,成立三年,目前在北京、上海和广东已有五家医院运行,拥有一个中心参考实验室,另有两家医院正在建设中。
04
让企业家坐C位
在积极穿针引线深度参与产业发展的同时,高瓴也会给予企业充分自由,将自己定位为“创业者默契的伙伴”,让企业家“坐在C位”。
“高瓴从来不做甩手掌柜,而是积极穿针引线整合资源,为被投企业赋能。对于与创始团队的关系,高瓴团队也有灵活独到的见解,认为投资人应该是创业者默契的伙伴,是副驾驶的角色,让企业家坐在C位。”
“如果把创业者比作司机,他们开车时必须极度专注,聚焦于前方的路,那么,作为‘副驾驶’的投资人则可以有‘冗余带宽’,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行业发展态势、海外动态等。毕竟,早期创业的CEO通常无暇顾及到这些,他们每天忙到分身乏术,因此投资人的专业研究分析和项目调研能力,能够为其提供很大的支持。高瓴作为企业探讨中长期战略发展的伙伴,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资源,帮助公司达成战略目标,实现其最大潜能。”易诺青表示。
纳微科技董事长江必旺曾表示:“高瓴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有几家公司就是高瓴帮助我们对接上的。高瓴格局确实看的比较远,至少跟其他投资人比较起来我觉得它站在更高格局去投资。”
在百济神州创立至今的9年期间,高瓴资本从2014年的A轮开始,参与和支持了百济神州共计8轮的融资,是其在中国唯一的全程投资人。“华尔街最佳分析师”梁恒、前辉瑞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等,这些行业大牛在关键时点的加入,背后都有高瓴的穿针引线。
不仅仅是帮助引入高管,在早期投资阶段,高瓴也帮助百济神州设计了恰当的股权激励机制,参与了董事会组建,并在合作互信的基础上,形成了简单高效的决策机制,以及相应的公司文化,保证了百济神州面对发展关键节点及市场挑战,可以从容应对,不断迈上新台阶。
此外,高瓴还在核心人才招聘、战略资源引入等等多个方面给予百济神州及时的支持。在短短9年间,百济神州在全球打造了一支超过1500人的临床开发团队,造就了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专注于肿瘤创新药物开发的团队之一。
05
全产业链条布局
高瓴致力于将世界级的精益管理方法导入中国企业,为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助力。从对百丽、格力、蓝月亮的赋能,到在二级市场重注腾讯、一级市场投资京东,且不断撮合二者合作来看,高瓴在产业整合方面获取稀缺项目、调动资源、撮合业务的能力有目共睹。
这套经验也同样适用医疗投资。易诺青说:“我们希望汇聚平台的力量,关注生命健康领域每一个科学家、医生、患者、创业者的梦想、需求、向往,关注全球健康产业的生态繁荣,万物生长。”
为了促进产学研医金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创新发展,打通医疗行业上下游生态体系,高瓴打造了HCare品牌,并于去年8月召开了高瓴HCare全球健康产业峰会。王辰院士、谢晓亮院士、张抒扬教授、张文宏教授等全球24位学科带头人,130位多位行业专家,1000多家医疗企业组成了“高瓴医疗朋友圈”,在全球疫情特殊时期,探讨医疗大健康前沿治疗技术、尖端技术、临床转化、创新实践。
除峰会外,高瓴还举办了HCare系列活动,探讨行业痛点,打通上下游,建立医疗大健康生态。
正如易诺青所说,高瓴希望通过长期的投入、全产业链条的布局,与众多企业一起,把医疗这条雪道建的越来越长,越来越厚。
“随着政策、人才、资源、技术的集聚效应,创新环境和生态的不断完善,中国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领域将会诞生很多革命性的产品,未来科技赋能的生命健康行业将会有较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同时,与信息产业类似,早期医药,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趋势正在形成。高瓴坚持重仓创新,重仓未来,希望与众多产学研医同仁一起,通过持续的资源投入,补足产业短板,共建行业生态,降低整个行业的创新成本,促进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的繁荣发展,创造更大价值。”
猜你喜欢
利润破百亿,营收增速持续下跌,迈瑞医疗“喜忧参半”
2023年,迈瑞医疗营收增速首次降至15%,这是其自2017年以来营收增速首次跌破20%。2024年第一季度,进一步跌至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