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鲸落!巅峰时资产1.23万亿的海航集团,为何走上重组之路
海航集团曾是一家巨无霸企业,巅峰时期资产高达1.23万亿,像巨鲸在海洋里近乎无敌一样,这家企业在很多年的时间里,叱咤于资本市场,是全球资本市场名声显赫的大买家。
自从2017年开始,一切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发现这家企业外强中空,似乎有点问题。比如有工作人员向媒体透露,海航旗下的首都航空在前年就已经因为资金短缺问题,无法支付飞机维修费,导致至少10%的飞机无法工作等等。随后,问题被慢慢放大,短短四年时间,海航集团就走上了破产重整的道路。
2021年1月29日,海航集团发布声明称:
2021年1月29日,我集团收到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出的《通知书》,主要内容为:相关债权人因我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申请法院对我集团破产重整。
我集团将依法配合法院进行司法审查,积极推进债务处置工作,支持法院依法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确保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进行。
破产重整与破产有很大的区别,破产重整是企业破产法新引入的一项制度,是指专门针对可能或已经具备破产原因但又有维持价值和再生希望的企业,经由各方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在法院的主持和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下,进行业务上的重组和债务调整,以帮助债务人摆脱财务困境、恢复营业能力的法律制度 。
据《第一财经》报道,海航集团公司发布声明的第二天,海航集团旗下三家上市公司相继发布公告被申请重整——海航控股(600221.SH)、海航基础(600515.SH)、供销大集(000564.SZ)均被债权人以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
巨鲸为何落入海底——海航集团为什么会走到重组这一步?
01
走向重组
海航集团创始人陈峰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曾表示:
“海航集团原来的战略是以规模为导向,大了以后再在资本市场慢慢做强,这有个步骤问题。只是现在大了以后你先承受不了……海航集团自身发展偏离主业,节奏把握不好、严重性估计不足。”
以规模和多元化为导向做企业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海航的问题在于,其规模化和多元化是凭借高杠杆建立的。
作为一家经营27年之久的民营企业,通过多年高举杠杆扩张,海航集团建立起了庞大的集团体系,业务范围涉及广泛,天眼查显示,海航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加挂牌公司共有37家,包括12家A股上市公司、3家港股上市公司和22家新三板上市公司。海航参与控股包括海南航空、天津航空在内的14家航空公司,参与管理机场13家,机队规模近900架,年旅客运输量逾1.2亿人次。
其中,为海航带来最大收益的公司主体分别是渤海租赁、海航控股和海航科技。
渤海租赁,是目前全球第三大飞机租赁商和第二大集装箱租赁商;
海航控股是海航集团的核心公司。海航控股作为国内四大航空公司中唯一一家民营航司,2019年,海航控股以361架飞机运营着国内外2000余条航线,是海航集团现金流来源;
海航科技是海航集团中收入规模最大的一家公司。公司从2016年并购全球IT分销与供应链巨头英迈国际后,便从海运业务转向IT产品分销业务,并成立海航云集市、海航云科技两大事业群,加速向信息技术和高新科技领域转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核心,致力于成为助力企业客户数字化转型、赋能行业经济、服务美好生活的数字赋能平台运营商。
高举杠杆在全球买买买,让海航看起来越来越强大,但也让集团负债累累,当国家开始出台集团去杠杆的指示后,海航便难以应对危机。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海航集团的债务规模已高达6570亿元,净利润只有41亿元。截至2019年6月30日,海航集团总资产9806亿元,总负债7067亿元,资产负债率72%。
02
应对危机
海航集团最初的主导者是陈峰和王健,随着海航集团发展趋于稳定,陈峰逐渐退居幕后。2018年王健在出国考察时意外离世,迫使陈峰回到集团掌舵人的位置。为了解决海航危机,陈峰采取了诸多措施。
为了解决债务问题,海航集团开始变卖资产。
2018年,海航处置了约3000亿人民币的资产;
2019年,海航又相继出售了香港国际建投69.54%股权、英国的路透社总部大楼、海航地产控股、海南佳缘农业等资产;
2020年2月,海航旗下渤海租赁子公司向第三方出售21架飞机,共计7.26亿美元;
2020年4月,海航控股将三家实业公司以共计29.4亿元的价格出售给了海南省国资委旗下公司;
2020年12月9日,海航科技以58.26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最大资产英迈国际出售,总体亏损约20亿美元。
除了变卖资产,陈峰还对海航集团的业务结构进行调整。2018年上半年,海航集团将原来的七个产业集团合并为四个,其后变为“两主两辅”,聚焦于航空、物流两大主业。
“我们的原则是——非主业业务剥离、非健康产业退出。聚焦航空运输主业,非主业坚决不要了。”陈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受债务危机、人才流失严重、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陈峰在海航集团开展的大卖资产运动、业务“瘦身运动”并没有让海航摆脱危机。
为海航带来最大收益的三家子公司——渤海租赁、海航控股和海航科技,近两年利润并不可观。
海航控股2019年营业总收入为723.89亿元,同比增长6.83%,净利润5.43亿元,低于其它三大航空公司;海航控股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海航控股营业总收入为198.45亿元,同比下滑64.86%,归母净利润为-156.27亿元,同比下滑2654.12%。
海航控股在发布了2020年业绩预告中称,预计2020年度净利润预亏580亿~650亿元。
曾一直被当作杠杆的渤海租赁利润同样不可观。财报显示,2019年,渤海租赁收入为388.03亿元,出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下滑。2020年第三季度营业总收入为228.59亿元,同比下滑12.96%,归母净利润为-31.50亿元,同比下滑-251.34%。
相比于前面提到的两家公司,海航科技的财报最为亮眼——2019年,海航科技收入3271.53亿元,同比减少2.77%。海航科技2020年第三季度营业总收入为2362.18亿元,同比下滑—2.43%,归母净利润为4.59亿元,同比增长66.28%。
03
重组之后
海航集团宣布破产重组声明的前夕,海航党委书记顾刚向全体员工发布了“一封家书”。在家书中他说:
很多人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一场百年未遇的疫情如此严重的影响我们,让雪上加霜的海航真的一下就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即便没有这一次疫情,我们也很难再走下去了……我们这么辛苦制定的方案,目的不是破产,而是重整。
距离2020年2月29日——海南省政府牵头会同相关部委和机构共同成立了联合工作组,进驻海航集团,全面协助、全力推进风险处置工作,已经有一年时间,如今海航集团风险处置方案终于落定,破产重整之路即将开启。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海航走到今天,是因为错误的规模化战略导致企业负债累累也好,是因为过度追求多元化战略而忽略了主营业务也好,亦或是坊间流传的集团内部官僚主义气息浓重、部分员工严重缺乏斗志也好,或者是受疫情影响也罢,什么原因导致海航集团走到今天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破产重整能够保住海航集团,只有这样,海航集团的10万名员工才不会大批失业,债权人才不至于血本无归,那些购买了海航集团旗下公司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才不至于损失严重、求助无门。
海航的生死存亡,早已不是海航自己的事情。
猜你喜欢
北京热门地段住一晚要500元,商旅需求激增,经济型酒店集体涨价
经济型酒店也不经济了,最近北京的酒店价格突然集体上涨,部分热门地段的如家、汉庭突破500元,全季、桔子酒店基本600元以上,亚朵等更是普遍涨到7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