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贷、持牌消金冰火两重天:优质资源或将加速向优质的企业靠拢
优质资源总是会向优质的企业靠拢。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消费金融市场走向分化的趋势已经极为明显:杭州马在外滩峰会一番慷慨激昂过后,没有阻挡网络小贷被严监管的命运;而对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政策的利好不断。
消费金融超过10万亿元的巨大市场容得下很多企业共同发展,但这个市场的主角正在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
1、不再廉价的资源
金融互联网化大潮掀起时,恐怕不会有人想到,“消费金融”这个小老弟会成长的这么快。
北大光华和度小满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消费贷款规模超过13万亿元,新消费主义崛起,金融科技成为消费金融核心驱动力,预计消费金融行业仍会有五年以上成长期。
消费金融的巨大市场从来都不是秘密,在最初的几年里,大量资源一窝蜂地涌入有限且众多的“标的”之中,互联网巨头、银行、持牌消金公司、小贷、P2P乃至民间各种放贷机构都享受到了这无差别的时代红利,出现了百花齐放与野蛮生长并存的局面。
任何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消费金融行业变得规范、成熟后,优质资源不再廉价,且变得方向清晰。
银保监会办公厅日前向各地银保监局下发《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指出:允许相关机构的拨备覆盖率可降低至130%,促进消费金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此外,在扩展融资渠道和增加资本充足手段方面,消费金融公司可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盘活存量信贷,符合条件的相关机构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二级资本债券。
这巨大的政策礼包着实羡煞旁人,尤其是网络小贷公司。
2、谁是时间的朋友?
在P2P、“小额现金贷”和网络小贷最火的那几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并不扎眼。
毕竟它们在功能上并无太大区别,均可以经营消费金融,而相比于前几类行业,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门槛和监管强度反而要高出几个等级,乍一看消费金融公司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高投入,低回报”。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良药,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做“时间的朋友”。
2017年,息费畸高“小额现金贷”迎来末日;2020年,P2P平台再无身影,相比于这两类毫无门槛的消费金融参与者,相对坚挺的网络小贷也遭遇了政策的利空。
杭州马在外滩峰会扔炸弹后不久,《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公布。
《意见稿》对网络小贷公司借款人贷款金额、贷款用途,互联网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属地一致以及网络小贷联合贷款中的出资比例等诸多维度做了明确要求。
这些要求基本结束了网络小贷公司野蛮生长的时代,“腰斩”一词已经不足以形容网络小贷公司的未来,这一刀直接把网络小贷公司的业务斩到“脖子”,无论是巨头还是中小公司都无法置身事外。
这些在消费金融红极一时的业态又缘何“香消玉殒”?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能否真正的拥抱监管,科技创新如果不在监管的约束之下将成为脱缰的野马。
网络小贷作为互联网巨头的宠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跨区域、超杠杆经营,巨头加持的网络小贷净利润可能比大多数银行还要高,这种“越俎代庖”式的经营固然有创新之处,但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累积。
作为金融行业的定海神针,监管部门怎么可能以“纵容风险”为代价去交换繁荣?网络小贷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此消彼长”。
消费金融大繁荣的表象是:所有人都在做放贷的生意,有流量的、有资金的、有牌照的企业都在放贷。
放贷是消费金融的本质,但若仅以放贷定义消费金融不免有些狭隘。
各类消费金融机构百花齐放的前提是:银行在这片市场的缺位和金融科技发展的时代红利,而P2P与“小额现金贷”只是野蛮的进入了这个市场,在提供金融供给的过程中并没有塑造出足够的金融科技能力,必然消失于历史长河。
消费金融公司如何做时间的朋友?答案就是两个拥抱:拥抱科技,拥抱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