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第一股箭在弦上,马上消金抢头筹,互联网巨头缘何青睐
银保监会利好政策出台两个月后,一家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即签订上市辅导协议,这或许表明,消金公司上市的帷幕已正式拉开。
1月8日,重庆证监局官网公示,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上消金”)与保荐机构签订辅导协议,拟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1月6日在重庆银保监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保荐机构为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
在此之前,马上消金A股上市申请已获得重庆银保监局的批复。2020年9月7日,银保监会表示,原则上同意马上消金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发行规模不超过1.33亿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应全部用于补充公司核心一级资本。此外,去年以来,马上消金的高管层也历经变动,业界将其视为上市的准备动作之一。
我们注意到,早在2019年7月,捷信消费金融母公司捷信集团曾在港交所申请IPO,但在11月却主动放弃上市计划,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还未出现一家上市公司。这意味着,如若成功上市,消费金融第一股将花落马上消金。
三年时间净利暴涨130倍
“马上消金的上市或许会开启持牌消金公司上市的序幕。”苏宁金融研究员高级研究员黄大智指出,“2009年至今,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发展超过十年,在疫情的影响下,消金公司面临着资产质量下滑、坏账率上升的问题,无论是防风险还是促发展,都需要消金公司持续补充资本金,而上市是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方式。”
官网显示,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6月正式开业,股东包括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科金技术有限公司、物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其旗下产品包括“安逸花”、“马上金融”、“马上分期”等,信贷消费产品涵盖家电、零售、旅游等场景。
背靠重庆百货、物美控股的线下零售场景,马上消金从成立到冲刺上市只用了6年,在此期间,其业绩经历了大跃进式的飞速增长。
2016年、2017年、2018年,马上消金历经三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从创立时的3亿元扩张至40亿元,成功跻身行业第三位;资产规模方面,2019年末马上消金的资产规模为548.2亿元,较2016年的76.3亿元剧增了6倍。
经营业绩方面,2019年马上消金分别实现营收和净利润90亿元、8.53亿元,而2016年时,该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还仅为15.8亿元、652万元,三年时间,盈利数额就暴涨了130倍,迅速从一家新兴消金公司晋升为行业第一梯队。
不过,业务加速扩张和疫情的影响,也令马上消金资本充足性问题日渐凸显。2016年—2018年,马上消金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21.68%、9.03%、13.99%,到了2019年9月,这一数值已降至11.49%,已经逼近监管红线。
资本的强烈渴求之下,近年来马上消金补血动作格外频繁。
2020年4月14日,马上消金发行第二单ABS产品“安逸花2020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17.05亿元。8月3日,重庆银保监局批复了马上消金发行金融债券的资格,同意该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金融债券。10月22日,马上消金发行系列金融债,发行规模5亿元。
上述举动意味着,马上消金已经打通包括ABS、金融债在内的多元化全渠道融资体系,但该体系中还缺乏上市这一环,在消金巨头相继打响烧钱大战的行业态势下,备足资金弹药对马上消费可谓意义重大。
“马上消费金融上市无疑是提升品牌的助推剂,既可以使更多用户熟悉了解马上消费金融,又可以吸引外部合作伙伴,为其实现‘自营+开放平台’的战略目标铺路。”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专家苏筱芮表示。
消费金融牌照含金量骤升
消费金融公司尽管在持牌金融机构体系中比较年轻,但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和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消费金融领域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
《2019年消费金融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约8.45万亿元,2020年将达到12万亿元。此外,央行预计,到2023年,我国短期信贷消费余额规模将达到23.46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68%。
黄大智认为,“从宏观的角度看,消费金融的发展取决于消费的增速和整体杠杆率。与国外发达国家比,我国无论是最终消费率还是消费信贷的杠杆率,都有一定提升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消费金融仍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消费金融市场日益成熟的同时,监管新规正在不断释放促进持牌消金公司发展的信号,行业利好消息频频传出。
2020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提出,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可以向属地银保监局申请将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降至不低于130%;鼓励消金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增加资本补充方式。
这也被业内认为,继股东借款、同业拆借、ABS和金融债后,消金公司又获得了上市这一融资渠道。
另一方面,政策层面也传达出加强监管的信号。2021年1月13日,银保监会官网称,《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已经于2020年12月30日印发至各银保监分局和消费金融公司,监管机构将首次对消费金融公司开展评级。
监管审批消费金融牌照的速度也在持续加快。2020年,平安消金、小米消金、阳光消金、蚂蚁消金等6家消金公司牌照陆续获批。2020年9月30日,银保监会一天之内同意唯品会、江苏银行两家公司筹建消费金融公司。
在中银消费金融副总经理章涛看来,这一数字还未反映出消费金融机构的真正增长速度。他曾公开表示“目前尚在排队申请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多达10多家,未来消费金融牌照的审批将成常态化。如果不是疫情的影响,去年获批的公司可能会更多。”
事实上,加速审批消费金融牌照、出台利好政策,表明监管日益重视消费金融“正规军”身份,因此,消费金融牌照的含金量随之水涨船高。
2020年11月,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重拳整治网络小额贷款,该办法中的多项规定,如“单户网上小额贷款余额不超过30万元”、“注册资本不少于10亿元”,为小贷公司带上了沉重的监管“镣铐”。
与日益收紧的小贷公司不同,持牌消金公司在获客渠道、放贷资格、资金来源方面限制更少,且被准许以10—12倍的杠杆率放贷,具有明显优势。伴随着P2P等网贷平台清退,消费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和业务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持牌机构有望成为消费金融赛道的中坚力量。
互联网巨头加入消金大战
截至目前,我国共计有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其中27家已经开业,还有3家正在筹建中。这些机构又可以分为银行系、产业系、电商系三大类型。
三大类型的消费金融公司各具优势,银行系拥有雄厚的资金优势,风控经验丰富;产业系依托母公司的零售网点和供应链体系,线下场景的获客成本较低;电商系得益于成熟的大数据体系,能够精准地捕捉用户需求。
其中,银行系消金公司成立历史最悠久,注册资本的数额也往往较高。在消金公司诞生之初,以中银消金、北银消金为代表的银行系一度遥遥领先,但产业系陆续入局后,行业很快经历一场大洗牌。北银消金等老牌消金公司逐渐被甩出前列,捷信消金、招联消金、马上消金成功挤入行业头部。
仅从营业收入来看,2019年捷信消金的营收为173.22亿元,远高于招联消金的107.4亿元和马上消金的89.99亿元,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
不过从增速看,捷信消金近年来隐隐有式微之势。2019年捷信消金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下跌4.91%和18.34%,而同期大部分消金公司的净利润均维持两位数增长。
2020年以后,这一下跌趋势愈发明显,2020年一季度,捷信消金的净利润仅达到0.3亿元,同比暴跌89.76%,其线下销售和催收团队在疫情期间大受打击,行业老大哥地位大有被招联赶超的势头。
那么,其他行业头部机构和持牌机构就能高枕无忧吗?如今各家机构的获客成本总体上涨,加上监管划定利率上限,持牌机构的利润空间正在持续收窄。而业务规模较大的头部机构,如马上消金、中银消金,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也开始放缓。
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公司早已加入争夺消金牌照的队列中,去年已有蚂蚁集团、小米集团拿到消金牌照,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互联网消费场景的成熟,互联网公司将逐渐成为消费金融的主力军。
虽然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还未备齐消金牌照,其背后的消费信贷余额已达到数百亿元,一旦拿到牌照,持证机构将再次迎来一场腥风血雨的厮杀。
消费金融行业未来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多位行业人士在回答中提到“两极分化”这类字眼。章涛曾表示“未来消费金融公司会出现两极分化,一种公司具有强大的消费场景、巨大的客户流量,会迅速向千亿规模发展。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规模会在百亿左右。”
联合资信评估公司也指出,长期来看,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内部格局和盈利模式出现大变局,马太效应加剧,资产端具有流量优势和较强定价能力。负债端具有资金成本优势,风控较强的消费金融公司,头部优势将会进一步凸显。
猜你喜欢
苏州银行:金融科技点亮新质生产力,创新引擎驱动服务升级
苏州银行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化经营战略,致力于通过金融科技的力量,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再度启航 || FDS金融领袖峰会:探寻银行业数字化新脉搏
2024年FDS金融领袖峰会重装上阵!我们将于2024年6月20日至21日在上海举办此次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