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莫测的耳鸣该如何治疗与预防,脑袋里的嗡嗡声响个不停?

AI财经社AI财经社2020-12-09 16:47 大公司
大多数人对于耳鸣可能都并不陌生,当你看完一场演唱会,或者是过年放鞭炮之后,回到安静的地方就可能会听到耳朵里传来嗡嗡的声音——这就是传说中的耳鸣了。

12月7号消息,大多数人对于耳鸣可能都并不陌生,当你看完一场演唱会,或者是过年放鞭炮之后,回到安静的地方就可能会听到耳朵里传来嗡嗡的声音——这就是传说中的耳鸣了。

医学上所说的耳鸣,特指在没有外界声源或电刺激存在时出现的声音感觉,经常被描述成嘶嘶声、呼啸声或铃声,“音量”或大或小,“音调”或高或低,有的影响单耳,有的双耳皆受影响。

所幸的是,偶尔接触高分贝噪音之后出现的耳鸣很快就会消失,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但真正的耳鸣患者,轻则在安静环境下、重则无时无刻都在遭受着这种嗡嗡声的折磨,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是精神状态。

根据数据显示,约 15%的人一生中都会经历超过 5 分钟的耳鸣,而成人耳鸣的自我报告率为 4-15%,这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了。但遗憾的是,医学界对耳鸣的产生原因和发生机制目前还缺乏足够的了解。

耳鸣的成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耳鸣在医学上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换句话说,耳鸣是因为各种身体问题所引起的一种病症,只不过引发它的原因有的可以查明,有的目前还无法查明。

生理疾病是引发耳鸣的一大原因,比如中耳炎、耳石症、鼻炎和颈椎病,这种在医学上被称为“继发性”——也就是由已知疾病引起的耳鸣——治疗起来并不困难,只要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耳鸣症状就能得到缓解甚至彻底消除。

但许多患者所遭受的耳鸣属于“原发性”的,也就是它并非由其他疾病所引起,并且也找不到具体原因。对此,医生能做的只是通过各种手段去缓解耳鸣。

耳鸣的临床治疗手段

2014 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发表了一份《耳鸣临床实践指南》,这也是目前医学界所公认的最全面的耳鸣诊治指南。

这份指南当中罗列了临床上针对耳鸣的几种主要治疗手段,并根据推荐程度将它们分为“推荐”、“可选”、“无推荐建议”和“不推荐”四类。

教育和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和助听器评估是《指南》中所推荐的三种针对耳鸣的治疗方式,其中“教育和咨询”又被称为耳鸣习服治疗,它在国外由有资质的心理医生或经过专业培训的听力师负责,来对患者进行教育和宣讲,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耳鸣,并克服由耳鸣产生的焦虑沮丧情绪,对于耳鸣治疗可谓裨益颇多。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学治疗手段,国外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显著缓解耳鸣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从而在整体上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因此这也是一种有益的耳鸣治疗方式。

“助听器评估”仅针对伴有听力下降的耳鸣患者,原理是通过助听器放大背景噪音来削弱患者对耳鸣的感知,研究表明这种治疗手段的总有效率在 55.6-90.9%。

“声治疗”被《指南》列为一种“可选”的治疗手段,它会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让患者去聆听噪音,从而起到遮掩或习惯耳鸣。目前有关这种治疗方式的整体研究质量偏低,换句话说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其疗效,但也没有相关的副作用报道,因此它也是一种可选的治疗手段。

至于国人最为熟悉的中药和针灸治疗,目前都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其有效。

“针灸”被《指南》列为“无推荐建议”,目前相关研究并未发现针灸拥有明确疗效,且方法学也存在缺陷。但是在我国,针灸的确是一种常见的耳鸣治疗手段,在一项纳入了国内外 15 个随机对照试验(共 1082 例患者)的 meta 分析中,针灸也展现出了优于其他疗法的结果。总而言之,针灸或许不是最佳的耳鸣治疗方式,但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药物治疗”被《指南》列为不推荐,因为耳鸣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无针对耳鸣的特效药物。虽然某些药物在临床上对部分患者有用,但仍然存在证据不足、对特殊人群(老年人、孕妇)有副作用等问题。

保健品与物理治疗

畏于临床治疗的麻烦与花费,许多耳鸣患者往往会选择自行购买保健品或治疗器械。

市面上有不少号称能够缓解耳鸣的保健品,它们的成分多种多样,比如银杏、药草、脂黄酮、大蒜、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但这些膳食补充剂目前都没有展现出针对耳鸣的确切疗效。

举个例子,Lipo-Flavonoid 是美国畅销的一种针对耳鸣的保健品,它号称是“耳鼻喉科公认缓解耳鸣最有效的 OCT 解决方案”,但其主要成分脂黄酮其实并无针对耳鸣的确切疗效。

国内也有不少所谓的耳鸣滴耳液,虽然号称是什么“秘方”、“偏方”,但主要成分不外乎几种中草药,同样没有经过试验验证的确切疗效,有的甚至连药监局批号都没有,安全性都成问题。

国外的医疗技术公司推出过贴片类的耳鸣治疗产品 ,比如瑞典的Antinitus。这种贴片号称能通过内部的微光格栅将光线转换成分形光,对人体组织内的水分子进行重组,以缓解听觉系统产生的耳鸣。

这种贴片已经进行了三期临床测试,结果显示 50-60%的患者都报告自己的耳鸣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

总的来说,针对耳鸣的保健品和物理治疗绝大多数都属于安慰剂,它们或许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大的危害,但恐怕也难以展现出任何疗效。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的确看到一些厂商在用科学的方式去探究缓解耳鸣的方式,比如 Antinitus,有临床试验也有监管机构的认证。对于耳鸣患者而言,他们肯定也希望日后有更多这样的厂商和产品出现。

不过还是那句话,当身体出现问题,我们的第一选择永远是求助于医生,而不是自行寻找治疗方法,更不要去尝试所谓的“祖传秘方”。

耳鸣的预防

如果你尚未遭遇耳鸣的困扰,或者耳鸣症状轻微,那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应当注意对耳朵的保护,防止耳鸣产生或加重。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大多数疾病的方法,比如不要熬夜、保持充足睡眠、规律锻炼、均衡膳食、减少盐的摄入。

如果你日常工作的环境噪音很大,或者是需要参加一些会遭遇巨大噪音的活动(比如看演唱会等),则需要佩戴耳塞或耳罩,减少高音量噪音对听力的损伤。戴耳机听音乐的时候,你也应当注意不要把音量调得太高。

耳塞不应长时间佩戴,因为耳塞会将耳道内的分泌物向内推,有引发炎症的风险。且耳塞应当定期更换,以防细菌滋生引发耳道炎症。

烟草中的尼古丁可能会导致耳部血流减缓并引发耳鸣,所以吸烟人群应该少抽烟或彻底戒烟,不抽烟的人也要注意避免二手烟。

结语

很遗憾,耳鸣的所有成因目前尚未被查清,临床上也缺乏立竿见影的治疗方式。身为患者,我们能做的只有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尽可能地去缓解耳鸣症状,以及它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们也相信,经过无数医疗工作者、科学家和医疗技术公司的不懈努力,耳鸣总有不再神秘的那一天。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