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农云仓用高科技为供应链“搭桥”,撬开3万亿粮食金融大市场

AI财经社郑亚红2020-12-08 16:11 大公司
2019年,民生电商推出了专注粮食行业的智能金融监管与资产数字化服务平台——民农云仓,应用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实现粮食行业的智能金融监管与资产数字化,在粮食供应链和银行资金之间构建起一座桥。

民以食为天,但粮食产业却一直在资金流方面并不畅通。

过去因为技术不成熟和资产管理上的困难,金融机构支持粮食供应链融资规模一直都比较小。但实际上,从金融的角度去看,粮食产业在中国是一个万亿元级别的大市场,银行也一直希望能够进入这个广阔的市场。

2019年,民生电商推出了专注粮食行业的智能金融监管与资产数字化服务平台——民农云仓,应用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实现粮食行业的智能金融监管与资产数字化,在粮食供应链和银行资金之间构建起一座桥。上线一年多以后,民农云仓前前后后已经拿到了银行30亿元的授信额度。近日,农业巨头新希望又与民农云仓签下合作协议,银行资金端和资产端都迈向了落地,民生电商CEO芦胜红则告诉AI财经社,这只是一个开始。

新科技落地产业,粮食资产的流转样本

接近2020年年底,民农云仓与农业巨头新希望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后者将把围绕超过百万吨规模的玉米供应链交给前者来打通。民农云仓将为新希望打造样板仓库,以视频和AI结合的技术对现场货物进行远程实时的管理,并基于区块链技术传递相关数据。

对于新希望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仓库智能化改造的背后,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在原本的供应链体系下,不论是新希望这样的龙头企业,还是中上游的粮户、中小企业想要以货物做抵押和融资时,常常会遭遇银行不愿意受理的尴尬。而那几十上百吨的粮食就白白堆在仓库中,无法及时成为快速周转、扩大生产的优质资产。

这背后的原因有几个,首先,作为一种动产,粮食经常会产生一物多卖、一物多押的问题,造成权属争议;其次,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对货物信息获取不及时、不真实,仓库管理也难以到位;三是可能出现账实不符,多方偷盗货物、篡改数据;四是风险事件发生后,货物处置不畅,容易形成坏账。

更重要的是,传统的供应链过度依赖人工管理。“人是很容易搞定的,过往供应链金融行业的每一次爆雷,几乎都和负责资产管控的人员被攻克相关。”一位民农云仓的员工对AI财经社表示。在这些现实的原因下,粮食作为一大笔实体资产,在融资环节却往往会碰一鼻子灰。

“我们期待能以最少人的介入实现供应链金融,那么只有一个方向,借助科技。”芦胜红说。他表示,搭建起来的样板仓库可以让资金主体和供应链管理部门实时了解到全国各地仓库的情况,包括收储进度、实时进仓、未来出仓数据等。

“以前的科技成本太贵,或者说有些人工环节科技还没有能力取代”。芦胜红称,农业农产品的利润空间很薄,比如一吨玉米才值2000多元,如果技术成本投入太大,基本就不具备可复制性了。

民生电商从4年前就开始探索供应链金融业务,“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几次推翻了自己设立的模式,要么是仍然沿袭以往银行的老路,依旧是靠人;要么是提出的理念技术实现成本太贵,不具备商业可行性”。

技术的进步极大地降低了科技投入的成本。比如,过去很多人尝试用大量的传感器,而传感器就意味着成本的大幅增加。比如过去看库的库门用的是电子锁,只要有通道的地方就会布电子锁,而每个电子锁都会对应一条线路来传输数据。而在2014年时,一条专线的价格就是20万元。

11月,民农云仓底层所采用的区块链系统“识物链”通过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

“目前,区块链、物联网以及结合AI的视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解决了账本篡改、一物多押、信息不匹配、仓库管理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芦胜红表示,“新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机构在粮食供应链融资领域大展拳脚提供了客观保障。”

3万亿金融缺口,供应链数字化释放社会效益

2019年初至今,国内玉米价格迎来了一轮堪称疯狂的上涨,从每吨不足2000元一路攀至每吨2500元上下。资产价格的上涨,对供应链体系里的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资金压力,盘活资产、扩充资金渠道成为共需。行业迫切需要打开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僵局。

显然,民农云仓的模式呼应了这一市场的变化。民农云仓锁定的服务对象是玉米供应链前端的中小贸易商、加工商等企业。上线一年多,在资金端,民农云仓已经对接民生银行、九江银行、中关村银行等机构,为玉米行业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获得授信近30亿元。

“这只是粮食行业供应链金融需求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这个市场太大,需要更多机构参与来满足”。芦胜红认为,三农是国家经济的基石,产业链有迫切的金融需求,解决粮食资产的数字化流通,民农云仓可以释放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此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三农领域金融缺口约为3万亿元。玉米行业,2018年,我国玉米产量约2.6亿吨,仅加工环节的产值就达2400亿元。这些数据表明,三农产业的供应链蕴含着万亿元级别的庞大金融市场。

更有数据表明,在“三农”领域,平均每增加3万元的资金流入,即可解决1个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这也意味着,供应链金融的改变与前端生产农户的利益密切相关。

芦胜红告诉我们,在商业价值之外,民农云仓还能将服务覆盖到以往没有受到关注的社会角落。他举例称,比如农户一般会在玉米丰收后送到储粮仓库中来获取收益,但有时会有些意外情况发生,比如国有粮库暂时不收粮食、不开仓,或者有些粮商没有获得银行体系的认可,一旦资金出了问题,那么农户的粮食只能放在家里,根本没人来收购。尽管市场上可能会有些钱在收购,但由于这些钱并不是金融体系的资金,农户很容易受到伤害。

“这条路打通之后,可能会让整个社会生产各方都获益,顺畅地实现资金转换,使更多资金流进粮食产业,服务更多的人。”芦胜红认为,技术的进步可以将过去在传统技术体系不能覆盖到的业务纳入起来。

2020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很多产业、企业带来了冲击,但同时,这也加速了很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粮食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其数字化程度,也势必影响粮食产业、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未来抵御类似风险的能力。

“现在,民农云仓在粮食供应链和银行资金之间构建了一座‘科技之桥’”,芦胜红期待,在实体供应链和金融机构之间,能有更多这样的“桥”,“尤其是随着5G的应用普及,必将带来物联网技术、硬件的极大提升,以及区块链技术本身的迭代更新,民农云仓所代表的供应链金融科技模式,势必释放更大的效应”。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