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依图、云从的新业务,能倒卖信息的那种
为了避免被人脸识别系统拍到,从而节省几十万的房款,济南一位小哥带着摩托车头盔到售楼处看房。
这是抖音上最近最爆火的短视频,几乎所有人都在质疑,开发商有什么资格,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窥用户隐私。
而这其中的幕后推手便是以、依图科技、云从科技等为代表的人脸识别公司,它们在大力推广面向线下商家的“智能商业”业务。
所谓智能商业就是帮助线下商家利用数据分析消费者,在商场、餐厅、店铺内安装摄像头,商家通过摄像头,捕捉进店顾客的面部,确认用户身份。
随后读取用户的过往信息,如进店次数、在某个货架上的驻留时间、购买喜好等,与后台数据匹配后,系统会自动预测用户的购买能力和购买习惯,并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销售策略,推送给前台的销售人员。
依图科技、云从科技等公司的“智能商业”业务听着很美好,让线下商家做到千人千面、千人千价,这是线下版的大数据杀熟,在保持销售量的同时,留住利润。
但对于用户和监管来说,人脸识别公司的“智能商业”却是个噩梦——它玩弄,出售用户数据,挑战着监管的底线。
首先,“智能商业”违反监管法规。
监管机构对个人信息的商业使用有严格的规范,在10月1号正式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就有所体现:
“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从规范上来看,商家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确认用户身份前,必须告知消费者。
但从目前来看,不论是线下商家,还是人脸识别的AI公司,都没有遵从监管的要求,而是对消费者反复白嫖,违反了提前告知的规定。
其次,“智能商业”带来的是数据滥用。
商家为了追求利益,促成销售,会千方百计的通过各种渠道挖掘用户敏感信息。
例如,在一些地产公司或是4S店中,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商家除了掌握用户的进店次数、在某个货架上的驻留时间、购买喜好外,还会通过黑产,拿到用户敏感数据,如银行账户资金情况、收入情况、征信情况、购买资质等。
而通常在金融机构中,这些数据均是脱敏数据,会显示资产负债情况,但对用户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数据马赛克化处理。
但对于线下商家来说,只有不脱敏的数据才有价值,才能指导前端销售人员销售,用户的收入、财产等隐私数据全然暴露。
最后,“智能商业”带来的是个人信息的严重泄漏。
用户信息是互联网平台类公司的生命,但对线下商家,用户数据甚至是企业挣钱的一条业务链。
很多商家消费完顾客后,会倒卖顾客数据,而这样的现象早已存在,地产公司卖完房,会将业主的联系方式卖给装修公司,装修公司再把联系方式卖给家具公司,家装公司会把联系方式出售给婴幼儿教育机构。
从前是姓名和联系电话,在大数据时代,出售的可能是消费情况、负债率、收入情况等。
即便商家有良知,因为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对外部黑产来说,商家用来存储用户信息的数据库简直是千疮百孔。
在数据经济时代,商家需要大数据对用户进行分析,而人脸识别技术起到了线上账号的作用,确定消费者身份,联通数据,让大数据杀熟线下化。
有需求,有供给,商家和人脸识别公司双赢,商家能高效锁定目标人群,精准销售,、依图科技、云从科技等公司,则在“智能商业”业务上大赚特赚。
但在这场双赢的狂欢中,受到损失的只剩下消费者,他们的隐私数据被随意翻看、分析,他们的个人数据被随意买卖。
那些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商家,提供系统服务的技术公司,它们在“智能商业”上对AI的使用,还要不受限制吗?
猜你喜欢
荣耀Magic V3正式发布,9.2mm再次刷新折叠屏轻薄纪录
荣耀Magic旗舰新品发布会在深圳湾体育中心“春茧”体育馆正式举行。埃芯半导体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华海金浦、浙创投联合领投
由华海金浦、浙创投联合领投,原股东深创投继续增持,长江资本、基石资本、招商证券、天际资本、华沃斯参与本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