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暂缓上市,监管指明方向

数科社张宁2020-11-05 09:11 大公司
从业务成立,到即将IPO上市,蚂蚁集团与监管经历了爱恨情仇,它们因改变、变革而志同道合,因利益、战略方向而背道而驰。

如果没有11月3日晚上交所的一则公告,身在北京的小杨本来准备第二天动身前往上海,见证11月5日蚂蚁集团上市仪式。

一切来的那么突然。11月3日晚间,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因蚂蚁集团负责人被监管约谈,金融科技行业监管环境将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蚂蚁集团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将暂缓蚂蚁集团上市。随后蚂蚁集团向港交所提交公告,暂缓h股上市。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被IPO按下暂停键。在上海,蚂蚁集团甚至准备好了上市现场的仪式。

从业务成立,到即将IPO上市,蚂蚁集团与监管经历了爱恨情仇,它们因改变、变革而志同道合,因利益、战略方向而背道而驰。

       01
      蚂蚁集团带来的改变

2010年,在阿里内部决定布局信贷等金融业务时,银行业一片死气沉沉:

全国人均信用卡拥有量为0.21张,而在同期,美国该数据为3张;

银行理财产品的起步门槛为5万,余额不够,只能做低利率的储蓄;

银行服务网点极不均衡,即便是在北京,个别地区距离网点的距离达到50公里;

彼时,因准入门槛高、强监管,银行业已经是一潭死水的寡头市场,没有人愿意花力气服务长尾用户。

“在余额宝出来前,我们用数据告诉过一家银行,长尾市场的规模有多大,但是他们还是倾向挣钱更容易的高净值人群。”   

波士顿咨询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多家银行早就成立零售银行部和互联网事业部,但最终因为制度和利益没有推进下去。

做不到普惠的同时,更严重的问题在于银行正在用政策带来的红利,逐渐抽干经济的血液。

“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都不好意思公布”,2011年12月,时任民生银行行长洪崎说出了中国经济的现状:2011年,五大行利润占到全国500强企业的32.2%,而入围为272家制造业企业却只占利润总额的25%。

在当时,银行对大中型企业信贷的划线标准是资产2000万,无资产抵押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根本借不到钱,只能民间借贷。

银行不愿意改变,中央政府和央行每年都会出台政策,鼓励银行信贷向小微群体倾斜,但银行业独大,导致普惠金融、中小企业信贷扶持等政策根本无法得到有效推广。

为此,监管部门希望在银行业中,放入一条强力的鲶鱼,倒逼银行改革。

而阿里因支付宝数据以及电商平台上众多的消费者和商家,被监管寄予希望。

2010年,阿里在杭州6亿元注册小贷公司;2011年,阿里小贷牌照在重庆市获批;2014年,央行多位负责人均对外表示,央行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发展;

政策加持,再加上阿里独有的场景和闭环生态圈,蚂蚁进入业务量快速发展。

用户可以自由选择理财产品,实时交易,秒级响应,没有了传统银行的最低投资额限制;

即便是边远地区的小镇青年,也可以用花呗超前消费,不用担心申请不到信用卡;

而那些街头卖水果、卖早点的商户,这些小商小贩不需要房产抵押物,只凭借支付宝的流水账单,就能获得授信额度,解决资金周转难题;

体验好、弥补市场空缺,社会资金和客户大量涌入,以理财产品余额宝为例,上线仅九个月,其募资额就已超过5000亿元。国内银行业第一次被震动。

此后蚂蚁集团以及它带动的金融科技浪潮,打破了银行业的平衡,零售银行业务和互联网事业部开始推进,银行首次尝试学习互联网公司。

相比十年前,银行的改革可以触摸:

银行网页支付更加便捷,甚至趋向于电商平台;营业网点更提倡微笑服务,不在甩脸色;经营类贷款门槛更低,不需要再给信贷经理送礼物;信用卡通过率极高,不像以前那样,信用卡能成为一个人身份的标签。

从蚂蚁集团影响上看,马云确实做到“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02
     由爱生“恨”

服务长尾用户,做金融体系的补充,在监管层的结构设计中,金融科技公司在是助力、是大餐前的配菜。

但从金融业务中尝到甜头的蚂蚁集团,却与监管的设想越走越远——它不再是以解决用户金融难题为出发点,反而为了盈利,无节制的鼓励年轻人超前消费。

为梦想借钱去旅行、为了友情去借钱消费……在花呗的宣传广告上,每个人物故事都在告诉大众,从花呗上借钱能帮你圆梦,不让你有任何的负担。

在广告的疯狂轰炸下,花呗比信用卡更快的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中。

据统计数据显示,超过25%的90后年轻人开通花呗。

而在花呗的加持下,它们会买价格更高的商品,据司库财经了解,在天猫,商户开通花呗分期的首月,花呗用户在该店铺的交易额提33%,客单价会提升41%。

花呗能给年轻人圆梦不假,但真的没有任何负担吗?蚂蚁集团消费贷款年化利率在10%到18%之间,而根据最高法最新对民间借款利率规定是4倍lpr即15.4%。

庞大的用户群体和较高的利率,消费信贷业务成为蚂蚁集团最挣钱的项目,蚂蚁集团微贷科技平台贡献了集团39.41%的营收,但是却占总利润的47.8%。

信贷放款的甜头由此滋生,蚂蚁集团希望扩大业务。

招股书显示,目前蚂蚁集团信贷规模约为2.15万亿元,其中向小微商户提供的经营性贷款只有0.42万亿,其余的1.73万亿为消费贷款。

但高信贷规模的背后则是极高的杠杆率,据了解2017年初, 央行在调查蚂蚁集团时发现,蚂蚁集团在杭州和重庆两家小贷公司的杠杆率达到100倍,超过重庆2.3倍杠杆要求。

而一旦这些超前消费的年轻人,还款能力不及负债,将会引发大规模违约,此后,为了限制杠杆率,监管对ABS发行次数做出限制,规定其发行次数最多为5次。

随着一系列限制政策的推出,蚂蚁集团感受到监管的制约和缰绳的紧勒。

“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巴塞尔协议比较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今天是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的文件太多”……

10月25日,蚂蚁集团上市前夕,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抱怨央行等监管部门,试图通过公开发声,向监管机构传达企业的不满,来推动监管松绑,颇有点炮打司令部的意思。

但这样的举动却迎来监管部门更强劲的举措:

11月2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门联合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监管约谈;

2日晚间,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限制了杠杆率;

11月3日晚,上交所发布《关于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决定》,暂缓蚂蚁科技IPO;

监管频频出招,目前对蚂蚁集团的影响尚未可知。

蚂蚁集团的诞生、发展得益于市场空白、技术进步,但更重要的是监管的鼓励与放行,而随着业务规模越来越大,盈利越来越多,对监管来说,蚂蚁集团庞大的体量和背后极高的杠杆率,是一颗定时炸弹。

而本来即将上市的蚂蚁集团,没有准备拆除,反而试图突破规则界限,但在规则的边界处,满是荆棘围成的监管篱笆。

此次暂缓后,些许时日后蚂蚁集团还会重启上市之旅,不过那时候的业务结构、市场估值不出意外会作出调整,蚂蚁还会是那只蚂蚁吗?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