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后嘀嗒驶向何方?顺风车市占率近7成,连续15个月盈利
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要来了。
10月8日晚间,嘀嗒出行向香港交易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启动赴港上市进程。
嘀嗒出行并未在招股书中披露IPO的具体募资金额,不过据媒体此前报道,嘀嗒计划通过IPO募资5亿美元。2020年1月,亦有消息称嘀嗒正在进行IPO前3亿美元融资,并希望在正式上市时能获得30亿美元的市值。
尽管有分析人士认为嘀嗒选择在此时上市,是因为长时间未进行融资后被资金掣肘,并且在外界一再传言滴滴将要上市的背景下,嘀嗒也想要在资本市场中抢占先手。
不过,就嘀嗒出行此次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嘀嗒似乎并不缺钱,也有着上市的底气。
嘀嗒的上市时机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19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顺风车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为66.5%,是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
另据招股书数据,截至2020年6月30日,嘀嗒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顺风车服务,拥有约1920万名注册私家车主,其中超过半数为认证私家车主。与此同时,嘀嗒注册用户总数达1.8亿,平均月活用户为1470万名,成立以来,嘀嗒共为约3670万名顺风车乘客提供过服务。
其中,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六个月期间,嘀嗒顺风车平台分别产生约0.236亿次、0.482亿次、1.785亿次和0.593亿次搭乘,同期交易总额分别约为人民币7亿元、19亿元、85亿元和33亿元。
顺风车之外,嘀嗒出行的另一主要业务是2017年上线的网约出租车业务。按2019年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在中国出租车市场的出行平台中排名第二。
据此前嘀嗒六周年公开的数据,嘀嗒出租车企业版服务企业客户超5000家,且平台上累计注册出租车司机数量超过190万,累计认证通过出租车司机数量超80万,夜间出租车订单累计需求超2.5亿 。
另据嘀嗒招股书披露,截至2020年6月30日,嘀嗒共在86个城市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且与西安、沈阳、南京和徐州等城市开展全面智慧出租车合作。在2019年,嘀嗒平台上产生了1.1亿次出租车搭乘。
招股书显示,2019年,嘀嗒平台交易总额(GTV)为110亿元。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嘀嗒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49亿元、1.18亿元和5.81亿元,三年累计增长近12倍。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约车行业普遍烧钱的背景下,嘀嗒却取得了不错的盈利表现。
据招股书显示,在2017年至2019年三年间,嘀嗒的毛利率分别为49.5%、58.6%和79.5%,截至2020年6月30日六个月内,其毛利率为82.2%。嘀嗒出行方面表示,按经调整利润净额计算,自2019年起其已实现盈利。反映在招股书中,2019年嘀嗒经调整后净利率为29.7%,截至2020 年6月30日六个月经调整后净利率则为48.6%。
AI财经社此前也了解到,截至今年9月,嘀嗒已经连续15个月实现盈利。值得注意的是,嘀嗒的经营现金流也表现良好,其在2019年创造的经营性现金流接近4亿元,2020上半年,则创造了1.3亿元经营性现金流。
由此可见,嘀嗒在现阶段并不算是一家缺钱的企业。嘀嗒在招股书中表示,准备将IPO募得资金用于“扩大用户群及强化营销及推广举措”、“提升技术能力及升级该公司的安全机制”、以及“增强变现能力及丰富变现渠道”等方面。
为什么是嘀嗒?
若梳理嘀嗒的发展脉络,会发现2019年对其尤为重要,自滴滴顺风车受安全事故影响下架整改后,嘀嗒顺风车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
据易观千帆数据,2018年4月,滴滴出行以1.14亿的月活排名第一,而嘀嗒出行以675.02万月活占据第二。滴滴顺风车业务下架后,到2019年第三季度,尽管排名未变,但嘀嗒出行的季活用户已达到1587.3万,相比之下,滴滴平台上的活跃用户增长缓慢,同期为1.18亿。
更加重要的是,嘀嗒相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加独特的运营策略。从成立至今,嘀嗒以顺风车起家,后续又发力网约出租车及智慧出租车服务,并以这两款主要产品一步步走上上市敲钟之旅。
嘀嗒出行产品副总裁朱敏此前曾对AI财经社分析过顺风车与出租车二者之间组合的优势:
1、两个场景加起来能覆盖95%的用户对四轮移动出行的需求,关键是不存在丢失线下需求场景的情况;
2、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冲突,比如出租车40%是短距离、只需起步价的,同时出租车98%是实时用车,正好可以与顺风车互补——顺风车主要是远距离的(15公里以上)、预约上下班通勤,很好地解决了早晚高峰期运力不足的难题;
3、两者都是通过盘活现有供给提高效率,并没有额外增加社会上的车辆。仅就这一点来说,顺风车与出租车的组合,更加符合未来的城市交通战略和城市的出行规划,与国家在道路交通方面的顶层设计相向而行。
不难发现,嘀嗒的业务模式相较于其他平台更为轻量,其从未涉足网约快车和专车等领域,并一直将自身定位为“纯信息服务提供商”。在招股书中,嘀嗒也表示,“我们并无拥有或租赁车队车辆,亦不承担任何拥车费用”。
这一轻资产商业模式,让嘀嗒得以用小投入换来大规模的业务扩张,并推动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2019年,嘀嗒向顺风车车主和出租车司机提供的补贴和激励仅占总收入的4.6%,2020年上半年,这个比例则下降为0.03%。
也正因如此,在其他网约车平台仍然深陷亏损泥沼的背景下,嘀嗒却能持续取得正向的毛利以及在实现车辆规模效应后最终取得整体正向净利润。
嘀嗒驶向何方
一家企业能否最终说服资本市场的关键还在于其潜在盈利能力,尽管嘀嗒当下表现尚可,但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此次递交的招股书中,嘀嗒用44页篇幅阐述了其未来将要面临的风险因素,任何一个都可能对其未来走向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招股书显示,尽管嘀嗒于2019年8月开始向平台上的出租车司机收取服务费,以及从广告及其他服务中获取收益,但其当下的营收依然主要来源于“向平台上提供顺风车搭乘的私家车主收取服务费”。
由此可见,作为嘀嗒当下业务主体的顺风车关系着这家企业的命脉。
中国顺风车市场潜力巨大,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顺风车市场的交易总额预计将由2019年的140亿元增加至2025年的11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将为41.8%,而按交易总额计算,预期2025年顺风车的潜在市场总规模将达到5229亿元。
不过,因安全事故频发以及相关政策法律规定,顺风车合规一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嘀嗒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我们可能须产生重大经营及合规成本,甚至须调整或暂停我们的业务活动”。
此外,作为嘀嗒顺风车主要竞争对手的滴滴顺风车也已恢复上线,且发展迅猛。据滴滴此前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滴滴顺风车已陆续在全国300个城市重新上线试运营,相较试运营初期,每周选择顺风车出行的车主、乘客数量增长了数十倍。
在出租车业务上,嘀嗒也正面临着竞争对手的冲击。就在9月,高德与新月联合、北方北创等多家北京大型出租车企业达成了巡游车网约化合作,届时将接入超过3万辆出租车,接近北京市巡游出租车总量的一半。
与此同时,滴滴也宣布旗下出租车业务升级为“快的新出租”,并且将投入1亿元专项补贴,用于为乘客发放出租车打车券以及司机师傅们提升单量和收入。
在滴滴出行CEO程维提出的“0188”战略的刺激下,滴滴近来的动作越来越频繁,而作为行业老二的嘀嗒能否抵挡得住,现在看来仍是个未知数。
或许正是注意到了现有业务模式面临的瓶颈,同时想要开拓更广大的增量市场,嘀嗒在招股书中表示,“我们可能会修改我们的业务模式及营运,我们可能出于战略目的推出新的解决方案或终止任何现有的解决方案”。
相关资料显示,当前嘀嗒除了顺风车和出租车等出行业务,还有广告业务、增值业务以及包括加油、维修保养、保险、车辆金融服务等在内的后市场车服业务。
嘀嗒出行CEO宋中杰此前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嘀嗒希望从衍生业务中寻找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比如与出租车行业合作,把出租车车内车身做成广告平台,以广告收入分成增收。
出租车车载货架构成的移动电商也被宋中杰看做另一种未来长期实现盈利的途径。去年9月,他曾公开表示,“目前出租车一天搭乘量超过1亿人次,1亿人坐在出租车里面,哪怕10%人买瓶水、买个口香糖、小吃,就是超过上千万的移动电商(市场)。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想象的衍生业务,不仅能扩大出租车行业收入,从中也可以获得我们相应的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以宋中杰为首的管理团队持股比例为34.43%,占总体投票权的50%,上市后可控制投票权约73.57%,机构股东包括蔚来资本、IDG、崇德投资、易车、高瓴资本、京东、携程等,在嘀嗒出行上市前持股比例分别为21.60%、10.23%、7.15%、4.95%、4.14%、4.14%、2.86%。嘀嗒出行认为,高管团队保持管理团队的独立决策权将使公司长期受益。
猜你喜欢
加班排长队打车,约了顺风车的他成为公司最潇洒的人
北京后厂村的加班和打车,是打工人间口耳相传的“恐怖”故事,尤其是每个工作日的晚九点以后,当两者撞到一起,就更加令人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