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史上最大收购案尘埃落定,400亿美元官宣! 软银4年净赚80亿美元
美国当地时间 9月13日,英伟达发布声明表示将斥资400亿美元收购ARM,这将是芯片行业有史以来最大收购。
根据协议,英伟达将为这家总部位于英国的芯片公司支付价值215亿美元的英伟达股票,以及120亿美元现金,其中包括签约时即刻支付的20亿美元。
两公司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表示,软银还可能获得额外的50亿美元现金或股票,如果ARM未来的业绩表现达到特定目标,还有价值15亿美元的英伟达股票将向 ARM员工支付。
借由此次收购案,软银股价涨幅创近6个月来最大。
英国芯片霸主:出货量占全球95%
1991年成立于英国剑桥的ARM公司,虽然不生产芯片,却被称为芯片“霸主”,基于ARM公司的芯片全球出货量已经达到了1380亿美元,全球95%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的都是ARM技术。包括苹果、三星、高通、联发科等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业务合作。
事实上,ARM本身是芯片架构的供应商,其最主要的业务就是不断研发新的架构技术,然后向全球各大芯片巨头授权,获取专利费。采用ARM技术知识产权的微处理器,即ARM微处理器,已遍及工业控制、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系统、网络系统、无线系统等各类产品市场。
简单理解,ARM就是专门做汽车框架的,那些购买了ARM公司设计的企业,可以自己在这一个框架中添加其他的设计,比如空调、显示屏、座椅等等。每一个好看的框架都需要一个相应的专利费,ARM就是靠着售卖知识产权,站在了芯片行业食物链的顶端。
事实上,虽然ARM此后风光显赫,但也有过低谷岁月。
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工业部决定大力发展计算机教育,而这这个计划很宏大,中标者的电脑产品将进入英国的每一间教室。而幸运之神眷顾了一家名叫ACORN的公司负责生产BBC贴牌的电脑。
起初,ACORN打算使用摩托罗拉的芯片,但摩托罗拉的芯片太贵了而且速度太慢,然后它们转向英特尔,希望能拿到286芯片的授权。但英特尔并看不起这家名不转经传的小公司,断然拒绝了它们的合作请求,ACORN只能走向自主研发的道路。
1990年,苹果想要打造世界上第一款掌上电脑,把目光瞄准了低成本,低功耗的ARM芯片。他出资150万英镑收购了ACORN公司42.3%的股份。然后与另一家芯片厂商重组了ACORN公司。改名为ARM。至此,ARM诞生。
有趣的是正是苹果这次收购,才让未来低谷的苹果能靠出售ARM的股票活下来。
完成重组以后,他们也改变了之前的业务模式,决定不再生产芯片,毕竟生产芯片投资大,风险高。所以他们决定以授权的方式把自己的设计方案转让给其他芯片公司。以赚钱专利和授权费。
而ARM的真正崛起是和诺基亚的合作。诺基亚把ARM框架的芯片用在了自家手机6110上,就这样ARM这颗萝卜终于找到了最适合它的那个坑。而随着移动手机的井喷式发展,ARM的时代终于到来。
2007年苹果公司手机iPhone上市,他采用了三星基于ARM框架设计的芯片。2008年,谷歌推出的安卓系统也基于ARM框架。而2008这一年,ARM的年出货量达一百亿,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移动互联网霸主。
2011年微软宣布下一版Windows系统将支持ARM处理器,这标志着稳固的Wintel组合出现了破裂。这才成就了今天的ARM。
二度易主 软银财务深陷债务危机
几乎每过一两年就会有某公司欲收购ARM的传闻。虽然市场占有率高,但ARM有它的危机感与更高的商业诉求。此外,ARM收入仍较依赖架构授权与版权费。在更多物联网相关的幕后基础设施部分,它还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更大作用。
2016年的ARM,面临多重压力,不仅体现在日益走高的研发成本、生态与商业模式重塑以及远比移动互联网领域复杂的全球商业化进程上。同时,它继续深受规模限制。
基于此,2017年,软银以320亿美元现金收购英国移动芯片公司ARM。
虽然320亿美元收购ARM的成本不菲,但如果考虑到未来物联网的市场规模以及ARM的先发优势,这笔交易会在未来带来巨大的回报。IDC曾经预计,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6000多亿美元增长到1.7万亿美元。
不过,这笔交易也让软银的债务危机更加严重。在此前套现的180亿美元之外,孙正义还需要继续投入130亿美元用于收购ARM。当时,软银还有250亿美元的现金,而净负债已经接近了600亿美元,几乎是净利润的四倍。
交易完成后,孙正义一度满面春风,在多个场合表达了ARM将在接下来的物联网科技大潮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言论,“ARM是信息革命的中心,它的芯片会出现在各个地方,重新定义各类行业”。
但是,在被软银收购后,ARM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魔力,在2017年~2019年的营收分别为18.31亿美元、18.36亿美元和18.98亿美元。在研发上大量投入的同时,ARM在2017年以后的净利润也在不断下降,2015年ARM的利润为8.43亿美元,到2019年ARM的净利润仅为2.76亿美元。2019年ARM研发投入均在7亿美元以上,占总营收的40%左右。
软银自身也是每况愈下。财报显示,其2019年营业亏损额高达 1.36万亿日元(约合126亿美元),创历史新低,归属于软银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9615.76亿日元(约合89.73亿美元),同时,软银重金投资的项目也屡屡折戟,其中Uber 股价接连走低,WeWork 估值大幅跳水且IPO失败,有数十家公司甚至面临破产窘境。
近年来在孙正义带领下软银在全球投资了超过80家企业,但是有15家以破产倒闭告终,而阿里巴巴也成为了软银的"还债工具",不断进行抛售套现。
直到今年7月,软银考虑将ARM的股份部分甚至全部出售,或者重组ARM上市的消息不胫而走,孙正义直言:“出售ARM将会是帮助公司改善财务状况的选择。”
英伟达的阳谋和英国的顾虑
此次天价收购案的接盘者英伟达的历史要追溯到1993年。
当年,30岁的黄仁勋和另外两个合伙人联合创立了NVIDIA英伟达。直到1997年,英伟达推出第三代产品Riva 128,不但支持新的行业标准,速度更是竞品的4倍。Riva 128也不负众望地获得了市场认可,上市四个月便卖出了100万片。1999年底,黄仁勋又出人意料地推出全新架构的显示芯片,即GeForce256,率先将显示芯片业带入GPU 时代。
在此后的20多年里,英伟达股价甚至一度从37美元跌到6美元,但黄仁勋却一直坚守GPU市场,他经常以“记住,公司距离倒闭只有30天”这样的话来勉励员工。
最新财报显示,英伟达二季度收入达38.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5.8亿美元增长了50%,较上一季度的30.8亿美元增长了26%。
与此同时,英伟达的股价也一路迭创新高,其最新市值高达3002.2亿美元,不但首次超过芯片巨头英特尔,成为美国市值第一的芯片厂商。
一旦收下ARM,英伟达无疑更加如虎添翼。而作为英伟达背后的掌舵人——57岁的黄仁勋,将有望统治全球芯片行业,成为这个星球上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不过,一位美股分析师表示,类似于这种跨国、大型并且涉及到高科技企业的并购,除了具备资金实力,如何获得当地政府以及各国反垄断机构的批准才是重中之重。
此前,路透社曾发文表示,“ARM的命运对英国的未来至关重要”。文章称,将总部位于剑桥的ARM出售给英伟达,可能会对英国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
如果英伟达收购ARM,那么它让ARM工程师加入美国团队的举动是合理的。但如此调动,将会使英国失去近3000个工作岗位,同时也会削弱剑桥成为英国“科技中心”的地位。
其次,收购可能损害到英国的“技术主权”。目前,ARM表示自己在移动端处理器市场占有近90%的份额,并且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内也拥有相对优势的份额。若英伟达收购ARM,那就相当于把相关知识产权移交给一家美国公司,而这可能让ARM深陷中美之间日益激烈的“技术冲突”之中。
但是,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有权阻止这一交易。虽然英国缺乏一个相当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机构,为海外买家收购本国资产“把关”,但英国的相关法律实际上允许政府干预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交易。
为了打消英国的顾虑,英伟达专门谈到了对英国的承诺。黄仁勋表示:“Arm 的总部将继续设在剑桥。我们将在这个绝佳的地方上扩展并建立世界一流的 AI 研究设施,以支持医疗保健,生命科学,机器人技术,自动驾驶汽车和其他领域的发展。而且,为了吸引来自英国和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和科学家进行开创性的工作,英伟达将建造由 Arm CPU 驱动的最先进的AI超级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