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29壮士,P2P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出,普惠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益多元化的直接融资和公众理财的需求,成为践行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
一时间,P2P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巅峰期,有超过5000家P2P机构遍布在我国的大江南北。而截至2020年6月底,仅有29家P2P仍在运营。银保监会透露,对于P2P的整治将截至今年年底。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仅仅5年,P2P就昙花一现后轰然倒下了?
P2P整治年底前结束,近二十省市官宣“清零”
P2P这几年发展犹如过山车。
自2015年e租宝出事起,P2P频频爆雷,2019年监管加严,相继出台“三降政策”及相关清退转型政策,监管从之前的规范发展到后来的全面清退。
2020年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之年。P2P网贷风险正加速出清。一段时间以来,监管频频发声,明确网贷整治“时间表”。据银保监会透露,专项整治工作可能会在年底基本结束。
2020年,行业加速洗牌,截至2020年3月31日,全国运营的网贷机构仅为139家,相比于2019年底下降了59.5%,而相比于2019年初则下降了近九成。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行业参与者都在谋求转型,但比较成功的还是头部那几家,主要为信也科技、宜人金科以及嘉银金科。
随着专项整治临近收官,地方正加速问题平台“大扫除”。目前已有江苏、湖北、重庆等近20个省市宣布取缔辖内全部网贷业务,尚未“清零”的网贷密集地区机构也在陆续退出中。
与此同时,机构转型也在推进,一些平台正在申请网络小贷等相关牌照。但业内指出,监管部门对于机构转型非常谨慎,最终能成功转型的可能只是“凤毛麟角”。
图表 1:部分地区对辖区内P2P机构清退和转型的表态和工作进展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融中财经整理
P2P艰难的转型之路
P2P要么死亡,要么转型。
而P2P的转型目前大致有三个方向:一是由个人助贷转型至机构助贷,大力投入金融科技,发挥金融科技及大数据的作用;二是转型至小贷及财富管理行业;三是向消费金融方向转型。
转型的第一条路:转向金融科技领域
P2P向金融科技转型,主要是P2P平台向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提供精准获客、风控模型、贷后管理、客户体验、后台运营系统升级等技术输出,赚取相应的消费金融贷款撮合服务费用。
以往,P2P平台先向持牌金融机构获取低成本资金,再结合自身获客、风控、贷后管理体系将银行资金放贷给借款人,获取丰厚的利差收益。随着2017年底出台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141号文)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时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导致这种模式难以为继,因此这些P2P平台开始改变合作形式,通过向银行输出风控、获客、授信审查、贷后管理等环节的技术支持,收取相应的金融贷款撮合服务费。
嘉银金科、宜人金科、信也科技、360金融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2019年,转型比较好的上市公司中,信也科技净利率为48.9%,利润率最高;其次为360金融,净利率为35.8%。此外,嘉银金科及宜人金科表现也不错,其中嘉银金科净利率为24%,同比提升了3个百分点。
尽管金融科技业务处于黄金发展期,但它的前行征途未必平坦-----来自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与合作银行所属银监局的多头监管压力,时常让它“举步维艰”。
转型的第二条路:转向小贷公司,持牌经营
从网贷到小贷,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差距甚大,主要是资金来源的不同。
网络小贷牌照的限制很多,网络小贷公司主要运用自有资金发放贷款,其资金来源主要为自有资金、捐赠资金、银行融资、ABS融资、向主要股东定向借款等。但网贷机构的放贷资金主要来源于投资个人。个人的抗风险能力天然就弱于机构。为了服务更多的长尾客户,P2P平台将大量的贷款放给了不该获得贷款的人,然后用高息覆盖风险,用暴力进行催收,这便是P2P频频暴雷的关键所在。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2家正常运营网贷公司获得小贷牌照。其中,头部网贷机构较多。例如,人人贷、你我贷、积木盒子、51人品、和信贷、开鑫贷、宜人贷等。
事实上,一些平台是通过收购的渠道间接获得网络小贷牌照。总的来看,上市公司拥有强劲的背景实力更易申请到网络小贷牌照,如宜人贷等。
不过,转型小贷公司似乎并不是众多网贷平台心仪的转型方向。“目前网贷行业面临较为尴尬的局面是,有实力雄厚的P2P平台未必愿意转型网络小贷,另外一些实力较为一般的P2P平台,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去拿牌照。”某业内人士坦言。
目前全国统一的网络小贷监管办法尚未出台,若网贷平台转型为传统小贷公司,这意味着平台将受到地域及严格的融资杠杆和融资渠道限制,会影响平台业务发展,且网络小贷的门槛并不比网贷平台低,实力较弱的中小平台申请难度较大,网贷平台转型小贷公司并不容易。
转型的第三条路:转向消费金融
众所周知,P2P是个人对个人的民间小额借贷模式。借贷对象是没有场景信息的网民。为了获取大量的客户,P2P平台将资金出借给了大量本不需要钱的客户,然后用较高的收益率覆盖较高的风险成本。而消费金融则是有场景的借贷。
陆金所是从P2P业务转型消费金融的典型案例。
在距离上海银保监局的开业批复仅仅14天,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平安消金”)就正式开业了,这被视为陆金所P2P业务转型的最终落地。
这家由陆金所控股关联公司持股70%的消费金融公司,将自己定位为全国首家“科技+金融”的消费金融公司。2020年4月23日开业当日,陆金所公开称,将会利用多年积累的数据、技术、信贷经验去支持平安消金成为一家技术驱动的消费金融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平安消金的落地使陆金所的P2P业务得以转型为消费金融这样的持牌经营方式,在中国平安的科技力量加持下,不排除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同时也可为陆金所的上市之路扫清关于“持牌”的重要障碍。
对于定位为全国首家“科技+金融”的消费金融公司,业内人士表示,科技型消费金融公司以技术驱动业务,将更好地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发展趋势,科技信贷业务模式将为消费习惯快速升级的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
消费金融的发展需要“消费场景”做支撑。平安消金依托平安集团科技力量和五大生态圈,切入消费信贷场景,不断夯实全场景“智能+”生态布局能力,将构建以场景为主的服务生态。
15.4%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会否引起哀鸿遍野?
2020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新的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抹去了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大幅降低至新的利率红线——“4倍LPR”。
为此,行业引发了热烈讨论,大量从业者的应激反应堪称哀鸿遍野。
由于利率红线大幅下调后,用最新的LPR数据算来才15.4%,有业内人士认为绝大多数互金、消金从业机构都会陷入收益无法覆盖成本的境地。
事实上,当前持牌金融机构的利率下行是必然趋势。在实体经济困难的当下,中央层面上一直推动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让利,且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今年向实体让利1.5万亿元,金融监管机构也在严格要求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相应指标;因此即使没有本次最高法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下调规定,持牌金融机构的利率下行也是必然趋势。民间借贷市场也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但不属于金融监管管辖范围内,这次由最高法推动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下调,也推动了民间金融向实体经济让利的进程。
在银保监会对于助贷市场的发文规范过程中,合规银行已经开始审慎要求助贷机构控制借款人的息费总成本。在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下调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银行部门对于合作助贷机构要求的息费总成本控制线下调。部分超限助贷机构可能被剔除银行白名单。
此外,由于银行部门的强势地位,在助贷合作过程中大多助贷机构都要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兜底,也会导致助贷机构的生存压力加大。事实上,在下调的息费下,部分客群质量较差的助贷机构或者仍是通过第三方买量的助贷机构会陷入亏损境地,其获得的助贷服务费收入可能无法覆盖获客成本以及兜底成本。
服务同样的客群,金融机构有接入征信的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但民间借贷暂时无法接入征信(除P2P因为行业清退原因允许接入征信),本身违约惩戒手段就相对有限,无法有效控制信用风险。而考虑到LPR是正规金融的利率锚,这块受央行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央行推动正规金融向实体经济让利的背后是大量的低廉的再贷款资金支持;而民间借贷受货币政策间接传导带来影响,缺乏央行资金的支持,其市场利率走势有可能与正规金融利率走势背离。
积极的方向来看,贷款行业第三方服务机构如助贷、融担等,未来如果都收取透明的、市场化的服务费,或许能减少套路贷、暴力催收等社会问题的发生,也少给反催收组织留空子钻。
有人断言,普惠金融的“普”已经结束了,未来只能做“惠”。
结语
2020年,行业仍会持续出清,淘汰小规模以及违规经营的参与者,留下转型成功或者有足够的资金实力的转型过渡者,市场份额将逐步集中于少数几家企业。如上文所言,在同行中转型表现突出的包括360金融、宜人金科、嘉银金科及信也科技、陆金所等,行业生存环境稳定后,未来或可能成为行业主导。
猜你喜欢
银保监会喊话“明星代言P2P”,理性看待,不可盲目相信
4月22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明星代言金融产品风险的提示》称,消费者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不可盲信明星代言,应理性对待“明星代言”的产品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