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退场,火狐裁员,谷歌成了恶龙:浏览器黄昏之战

AI财经社牛耕2020-08-20 23:09 大公司
互联网的“活化石”正陆续退场。伴随微软弃用IE和Mozilla裁员,“浏览器之战”走到了终局。

互联网的“活化石”正陆续退场。伴随微软弃用IE和Mozilla裁员,“浏览器之战”走到了终局。

8月17日,微软宣布:旗下会议软件Teams、办公软件Office 365、网盘OneDrive、邮箱Outlook都将陆续停止对IE 11的支持,同时将在明年3月停止对旧版Edge的支持。鉴于新版Edge采用谷歌Chrome的Chromium内核,这相当于宣布微软的浏览器内核退出市场。

而在8月13日,火狐Firefox的开发公司Mozilla也宣布裁员250人,另外60人将调整岗位。“Mozilla裁掉了所有知道下一代布局引擎如何工作的人”,有技术人员评论说。这引发的地震超乎想象:火狐在桌面端份额只有7%,却使用自己的Gecko内核,是Chromium和微软之外仅存的“独苗”。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Safari的内核WebKit与谷歌Chromium同源。这意味着,谷歌Chrome可能一统天下,变回微软IE 6时期一家独大的情况。“曾经的屠龙者成了龙”,人们在网上评论说。

浏览器生意似乎已经过时,为何仍引人关注?因为它仍把持互联网的最大入口,研发门槛又是如此之高,不亚于重新设计一个操作系统。任何独占宝座的公司,都能在未来十年跨度上攫取巨大的红利。

 

互联网“集体回忆”微软IE退场

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伴随Windows XP进入中国的IE 6.0浏览器,尽管对Web标准的支持并不好,以至于当年被《PC World》评选为“史上最糟糕科技产品”,但IE 6.0的份额在2002年超过95%。由于那时智能手机尚未问世,桌面端浏览器几乎是人们访问互联网的唯一窗口,IE也成为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2007年,IE 7.0伴随Windows Vista出生,提供了很多今天普及的功能,比如多标签访问、自定义主页和地址栏搜索。但这一年,火狐和Chrome等第三方浏览器也开始抢占市场份额。到2010年后,IE的市场份额可谓“滚着下山坡”,相继被谷歌Chrome、苹果Safari和火狐反超,如今的市场份额仅为1.33%。

IE当年崛起是因为它在1995年就被捆绑在Windows里,并且后来成为Windows功能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即使你不想用IE上网,也不能卸载IE,否则Windows就不能正常工作。但IE到后来拥有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新研发的Chrome和火狐并非如此,可以轻装上阵。

而让IE市场份额极速下滑的,正是移动互联网的到来。iPhone内置Safari浏览器,谷歌安卓则内置Chrome。时至今日,据ferdychristant.com统计,一个网站平均50%-60%的流量来自移动端。基础操作系统的变迁,使微软的捆绑策略不再有效。

在2014年,微软开始为Windows 10研发浏览器Edge(当时还叫Project Spartan),使用自己的Edge HTML内核。微软希望Edge成为IE的继任者,但并未成功引导用户从IE到Edge迁移。“依然有数千万用户以IE作为互联网的入口”,有分析文章指出,对他们来说,Edge与第三方浏览器没有任何区别。而IE本身又不再好用,开始被战略放弃。

到2018年,IE和Edge的市场份额都仅超过1%。微软决定放弃对浏览器内核的投入,宣布Edge采用谷歌Chrome的Chromium内核。至此,微软就放弃了浏览器最核心的部分。据外媒评论,Edge与其他浏览器,“只有UI”的不同。IE和Edge出局都只是时间问题了。

开源精神的独苗

中国人痛惜IE被放弃,而外国人更关心Mozilla(Firefox的公司)裁员。Mozilla的地位过于特殊,被认为是互联网开放精神的化身,正如它的口号:Internet for people, not profit。有技术人员评论说:“尽管不是最好的浏览器,但它是唯一的独立浏览器,开放共享式网络的守护者。”

熟悉互联网的人也许会知道,Mozilla与微软是一对生死冤家。“痛恨微软”可谓写在Mozilla的基因里。也正因此,这两者一起折戟浏览器,被认为是谷歌Chrome独大时代的到来。

在1998年前后,互联网发生过一次“浏览器大战”。美国公司网景(Netscape)的浏览器份额从1990年代中期超过90%,1995年上市的时候,市值超越Delta航空,但其后被微软强行在Windows中捆绑IE浏览器打翻。触发两家战火的是:网景开发基于浏览器的操作系统,类似今天的Chrome OS或Firefox OS,被微软视作入侵大本营。

而网景认为,微软将Windows与IE捆绑销售,是利用垄断优势不当竞争,这才能赢下“浏览器之战”。美国司法部采纳了这一意见,于1998年立案调查微软涉嫌垄断,并且希望将微软拆分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两家公司。这场官司持续了6年,才以微软破财消灾结束。

 

在不久前亚马逊、Facebook、苹果和谷歌在美国国会的反垄断听证会上作证的时候,比尔·盖茨还云淡风轻地说:祝他们好运!比尔·盖茨还回忆起当时应付听证会车轮战的经历。他认为,如果不是反垄断案让他分了心,就不会给安卓崛起的机会。

网景看似赢得了胜利,但市占率被IE打到了个位数,在1998年被美国在线收购,并在2003年7月15被解散公司、遣散员工。作为“复仇”,此前公司孕育的Mozilla(意味)开放组织,在同一天成立了Mozilla基金,接管Firefox和其他项目。Firefox早期的名字Phoenix,被认为有浴火重生之意。

Firefox成为互联网开放精神的化身,口号是“开源改变世界”。他们拒绝几乎一切商业行为,也拒绝网站利用Cookie追踪用户数据,而Cookie最终让谷歌、Facebook发迹。有员工曾说,人们将最激进和纯洁的理想寄托在Mozilla上,并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它获得收入。

2004年,Firefox 1.0问世,粉丝自发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整版广告。Firefox以疯狂的速度抢占份额:2008年下载量破亿,3.0版本成为“世界上24小时内下载量最大的软件”。Mozilla董事长感叹:没有开源,Firefox不可能成功。

“好人输给了蠢人”

但Firefox为什么会失败?从财报中能找到答案:2018年,Mozilla总收入4.5亿美元,其中4.3亿美元来自授权收入,即在浏览器中嵌入搜索引擎。

而讽刺的是,Mozilla超过90%的收入来自最大对手谷歌。从2008年以后,谷歌开始自研Chromium内核,与Mozilla的关系也迅速冷淡。2020年11月,谷歌与Mozilla的合同即将到期,新合同仍有三年,但每年费用并未显著增长。而浏览器研发又要每年烧掉数亿美元,Mozilla必须寻找新的活法。

Mozilla裁员那天的宣言,也像为开源精神判了死刑。“Mozilla的存在是为了使互联网帮助世界应对各种挑战”、“我们的旧模式:一切免费,有相应的结果,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商业机会和完全不同的价值交换体系。”开源精神的领袖最终败给了金钱和现实。

 

关于开源这种商业模式的失败,有一个经典的桥段:2006年,OpenBSD创始人西奥·德·若特寻求捐款。人们忽然发现:世界上最有钱的一些公司,如思科、IBM和惠普,都在使用OpenBSD,但却从未捐助过一分钱。而Mozilla最终捐助了1万美元作为感谢。这就是一个主要开源项目的结局。

对于艰难维生的Mozilla,开发浏览器尤其是内核,又是一个极其烧钱的工作。2018年,Mozilla的开发支出高达2.8亿美元。据公开资料,谷歌曾召集过1000个硅谷程序员,为开发Chromium内核工作了10年,研发成本超过30亿美元。Mozilla能存活至今,完全是网景的遗产和“用爱发电”的奇迹。

也正因此,当微软放弃IE和Mozilla大幅裁员后,人们担心还有没有人能对抗Chrome。“在W2C的标准讨论中,房间里不应该60%-70%都是谷歌员工。”有人评论说。而科技评论家Ferdy Christant认为,微软拥有充足资金,完全可以在被Chrom击败前联合Mozilla,但他们没有。最有理想的人和最有钱的人双双落败,“好人输给了蠢人”。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